传统国际物流企业,如何借力资本突出重围?

除去航运电商类企业,国际物流企业大都还很传统,这里说的传统有两层意思:1)整体上都有点年纪,大都超过了20年了;2)整体上还比较同质,虽然近几年有些企业有所突破,也有些企业成功上市,但全国排名前50名,甚至100名企业之间的差距还是并不明显。原色咨询判断,接下来的5年,将是这些企业形成区隔的5年,是你不努力别人就跑远的5年,而资本的作用将远高于很多其他赛道。那么,传统国际物流企业如何借力资本,突出重围呢?让我们分别从资本视角看传统国际物流企业,以及传统国际物流企业视角看资本,来阐述这个话题。资本视角看传统国际物流企业企业能不能借力资本,较快的跑出行业优势来?对进入企业区隔期的行业来说,这一定是资本的核心出发点。但国际物流行业,我们的感受是,大部分投资机构并不知道如何判断,于是,国际物流行业的投融资呈现这样两个特征:1)投融资还很不活跃,据原色不完全统计,去年可以归属于国际物流的投融资笔数大概在20笔左右;2)投融资主要集中在对数字化国际物流平台类的早期投资,以及较为合规、规模具备上市条件的潜在上市企业。而对那些经历20年发展的传统国际物流企业,该如何判断其能否借力资本较快跑出行业优势呢?我们认为,重点评估以下两点,基本上你就有答案了。商业模式的基因原色咨询把物流主要分为:基础物流设施提供商、经纪服务商、产品服务商和供应链服务商。而对国际物流行业,未来胜出的国际物流企业主要是两种:成功走向规模产品化的产品服务商,和具备深度行业化能力的供应链服务商。20岁,对一个人来说,正值可塑期,未来有各种改变的潜力和可能;而20岁,对一个企业来说,基因基本成型,改造的难度很大。如果一个20年的传统国际物流企业,还停留在经纪服务,基本没有开展产品集成或者深度行业的努力,那么谨慎判断其未来的潜力。如果一个20年的传统国际物流企业,每块业务收入的波动都很大,所谓的主营业务变来变去,对这种没有战略定力的机会型,怎么谨慎都是对的。一把手的洞察力和副手的连接力对20年的传统国际物流企业来说,融到的资金应该去向何方呢?第一部分必须去向拳头业务,目标是如何进一步夯实拳头业务的综合能力,拉开差距;第二部分要去向新业务的布局,目标是构筑匹配行业趋势的未来增长业务。这两个去处的效果,主要靠一把手和副手的组合搭配能力。原色咨询习惯按洞察力、决断力、连接力、执行力来定义领导者的关键能力。对一把手来说,最重要的是决断力和洞察力,而通常情况下决断力要大于洞察力;但国际物流行业跟其他行业甚至其他物流细分行业不同,几十年波澜不惊后,开始面临快速剧烈的变化,一把手的洞察力不能靠别人弥补,必须自身先具备强大的洞察力,才能有可靠的决断力。对副手来说,最重要的是连接力和执行力,而通常情况下连接力要大于执行力;而国际物流,服务链条长,产供销协同难度大,对副手的连接力要求也相应要大的多。副手应通过有效的连接力,来进一步驱动各个部门的执行力。传统国际物流企业视角看资本如果我能有选择,我该要什么样的钱?首先是有耐心的钱一个企业的优势强化、短板补强、业务布局、团队成长等都需要时间的,尤其对20岁以上的企业。如果是习惯于互联网那一套玩法,希望A轮进,隔两年C轮就退出的资本,建议谨慎考虑。其次是不主动干预企业战略的钱正如前面所说,传统国际物流企业的一把手必须自身具备好的洞察力,决断力才有效可持续。另外,这个行业的洞察力确实是需要多年沉淀、思考才能形成的,而大部分外部资本布局这个赛道的时间都比较短。最后是擅于人才赋能的钱国际物流行业相比其他物流细分市场,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的基本素质要更高,但因为多年以来行业人员流动相对封闭,能够引入一些不同背景但融入能力不错的外部人才,对企业实现资本助力下的跨越式发展会很有用。总结一下,要让资本和传统国际物流企业对上眼,传统国际物流企业这端,不能有商业模式基因上的硬伤,同时一把手的洞察力和副手的连接力要具备组合效应;而资本这端,要有耐心,要有不主动干预企业战略的自知,最好也要擅长对企业人才赋能。确实不容易,而这里面,对传统国际物流企业来说,最难的是副手的连接力和找到真正有耐心的资本。(本文已刊登于中国航务周刊2019年第25期)

0 Comments

航运电商,凭什么吸引资本青睐?

这几天跨境物流圈子最热闹的话题,非“运去哪7000万美金的C轮融资”莫属了。引起广泛讨论的主要有两点:1)C轮7000万美金进账,是不是基本意味着运去哪抢到了一张航运电商的船票?2)红杉历来有对看好的赛道广泛布局的传统,领投运去哪,是不是也意味着其他航运电商的更多机会?这两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是希望借此话题,来分析下,航运电商,凭什么才能吸引资本青睐?正确的赛道航运电商这个大赛道,相信大家都认同这里的巨大机会,无需再去论证这是否正确。需要探讨的是,您的赛车是跑在航运电商这个大赛道中间的第4-6道上,还是最边上的第1、第9道上。资本虽然叫风险投资,但是不会轻易相信所谓的第1道或第9道奇迹的,这里的背后是每个大赛道的业务逻辑判断。既然叫航运电商,就是通过纯线上、或者线上加线下的方式,来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交易和履约。下面我们从产品供给的分散集中、客户需求的标准定制两个维度来分析探讨下,什么是航运电商大赛道里的第4-6道?(1)产品供给集中,客户需求简单标准在携程的产品矩阵里有机票预订,而在航运电商的产品矩阵里主要是舱位预定。而跟携程里纯机票预定业务被航空公司APP挤压而萎缩的结果一样,只提供纯舱位预定的航运电商注定很难有未来(第1道或第9道);(2)产品供给分散,客户需求简单标准在携程的产品矩阵里有酒店预定,而在航运电商的产品矩阵里有各类基础型产品,包括集卡、仓库、报关等。因为产品供给分散,就会产生服务撮合式(类似淘宝)和服务履约式(类似京东)。这两种模式有可能都适用,而判断服务撮合式是否适用的关键在于对产品供给未来集中度的判断。如果有服务履约式的电商玩家能让产品供给变得集中,那么服务撮合式基本会走向失败。也就是说,服务履约式的电商玩家让该产品从类别2转化成类别1了,而自己成为了该产品的集中供给者。携程的酒店预定服务保持15%以上的稳定增速,而既没有线下酒店经营者、也没有其他颠覆者,能否让酒店产品供给走向集中,所以携程的酒店预订服务大概率能够持续发展。再来看国内的公路货运,一些相对大的车队基本满足了快递、快运等业务场景,但更多的是大量闲置分散的社会运力,满帮的撮合服务基本上垄断了这部分市场,而供给分散的现状并没有看到可以明显改变的机会,笔者也就比较看好满帮这个垄断的价值。回头来看航运的基础型产品,不管是集卡、仓储还是报关,笔者的判断是多股力量会推动大部分基础型产品的供给走向集中,也就是,在这个象限里,服务履约式的基础型产品航运电商才符合业务逻辑(第4道)。(3)客户需求组合式定制在携程的产品矩阵里有旅游服务,而在航运电商的产品矩阵里有各类集成型产品,包括拼箱、多式联运、跨境电商物流等。因为是组合式定制的客户需求,就会演变出针对主流客户需求的(类似天猫)和针对细分客户差异化需求的(类似3C时代的京东、当当)。毫无疑问,针对主流客户需求的赛道一定是最有吸引力的,但竞争也往往是最激烈的。而判断针对细分客户差异化需求的赛道是否有吸引力,一个是看市场容量,一个是看这个差异化需求是否真能有服务区隔,包括客户群体的明确区隔、服务深度的明确区隔等。大家对比下当当网和宝宝树,应该就能理解了。携程的旅游服务是面向主流客户需求的,这几年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而途牛的旅游服务试图立足高端客户群体,强调旅游的体验和安全性,但因为这里的服务区隔并不明显,途牛需要进一步想清楚什么是真实差异化需求,否则目前的营收萎缩很难改变。对航运的集成型产品,端到端的国际海运物流、跨境电商物流等就是最主流的客户需求(C位,第5道);而像立足一带一路的多式联运、诸如危化品等行业化航运电商等,笔者认为是有机会成为真实的差异化集成型产品(第6道)。正确的赛车和赛车手识别出了航运电商大赛道的第4、5、6道,接下来就该看赛车了。赛车的先发优势比较容易看出来,而先发优势是不是能成为胜势,核心是看赛车的设计理念。不论是第4、5、6道,比拼的就是你的互联网模式、你的数字化技术,有没有真正解决客户的问题,在成本、客户体验上能不能做到比传统航运服务提供者更优。也就是说,如果资金预算主要花在产品的打磨上,如果核心团队每天主要关注的是各个环节的集成连接效率和体验指标,那么基本上就是一台有竞争力的赛车。谈完赛道和赛车,简单谈一下赛车手。整体来说就是一句话:年轻的、有技术背景的航运界“老兵“是最最有吸引力的赛车手。年轻代表精力充沛、代表开放包容;技术背景才能笃信技术的力量和价值;航运界“老兵“代表懂客户和合作伙伴痛点、也才能更有敬畏之心。最后,笔者想强调的是:吸引资本青睐是结果,而不是目的;吸引资本青睐是实现战略的手段之一,而不是战略本身。出发点不对,反倒容易事与愿违。祝各位航运电商的奋进者成功!(本文已刊登于中国航务周刊2019年第27期)

0 Comments

进口食品商品供应链二三事

2019年中食展(SIAL)刚刚落下帷幕,笔者到中食展去见了几位食品企业老板,大家对进口食品商品供应链运营管理怎么做都比较有兴趣。于是总结了关心的几个共性“薄弱”环节,跟大家做观点分享。01/客户和市场在消费品分销各个环节,谁更了解客户和市场,谁就有更大话语权。因此,经营进口食品企业通常就有自有品牌、代理品牌和服务品牌的模式。由于服务品牌对于客户和市场有很好的掌控能力,经销商只能在交易环节中扮演垫资和配送等服务角色;代理品牌经销商通常对代理品牌的目标客户群和市场都有较好的洞察,比品牌厂家更懂,这样,才能很好地维持长期地品牌合作;优秀的进口食品企业,很好的掌握了客户和市场,采用海外OEM贴牌方式经营自有品牌食品,在进口食品领域奠定了稳固的战略控制点。我们观察到进口食品贸易行业比较分散,特别是民营企业规模有限,数据采集也很困难,短期在企业内部建立专业的市场洞察团队并不现实,因此,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从第三方公司(比如尼尔森等)购买市场报告。对于客户和市场的了解通常需要回答以下几个核心问题:A.市场总容量?目标市场容量?(按品类、区域、渠道维度分析)B.市场总增量/增速?你的增量和增速?差距?(按品类、区域、渠道维度分析)C.竞争对手对标分析(商品、供应链、运营、组织等)D.谁是客户(分品牌的典型客户画像)Tip 1:长期看,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需要建立市场洞察团队和能力,一方面可以招聘有经验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请管理咨询公司帮忙导入,培养核心团队。Tip 2:中国消费者对大部分进口食品品牌的认知不足,经销商在品牌营销层面可以有更多的盈利模式创新的机会,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交易上。02/商品策略进口食品通常Lead Time在3-4个月,季节性也比较强,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商品策略就会成为重要运营要素。商品策略就是制定为实现“六个准确”(把准确的商品,在准确的时间,用准确的促销方法和准确的价格,通过准确的渠道,卖给准确的消费者)的业务规则。该策略也是销售执行的重要指引,并需要定期的回顾和修正。由于进口食品行业保质期、Lead Time等因素,很容易造成过半保的风险,因此,通常有以下业务规则需要明确:供应链管理策略: 明确满足客户服务水平的供应链策略库存分配规则:定义库存分配的优先级、额度,分配规则库存消化规则:定义商品滞销风险的情况下,库存消化的原则有效期规则: 定义商品的有效期业务规则库存持有策略:定义合适的物流网络布局,满足客户服务水平毛利策略:公司对于该品牌的毛利要求,以及定义量和利之间的业务关系上市策略:新品上市前、导入期的营销策略下市策略:商品下市的业务策略客户策略:客户服务水平定义,客户分群等区域/渠道策略:明确区域和渠道合作关系……Tip 3:由于各种多样性的因素,经销商并不苛求各个品牌的商品策略的统一。但将会带来的运营复杂度的挑战,需要做好业务设计和数字化平台支撑。Tip 4:策略的制定,需要有足够的数据/证据的支持。比如历史销售数据、市场分析、战略合作客户、客户开发计划等。Tip 5:商品创新也是进口食品商的机会点,通过联合研发、联合品牌、包装创新等措施来提升商品竞争力。03/供应链弹性食品保质期过半保则价值大减,当有效期过半,或者不能及时处理时,就会以断崖式降价甩卖,一般是在自主餐厅、工厂食堂、婚宴等封闭渠道流通。进口食品的采购周期长,往往商品到港口时可售期只有1个月,甚至还有到港已经过半保的情况。远渡重洋而来的洋货们,因为快要到期,降格为廉价处理品,横七竖八堆放在店里尽管进口食品供应链相对比较刚性,但是也不是没有降低保质期风险的改善机会。机会点1:品牌商计划协同。通过品牌商的生产计划和船期协同,衔接生产-租船订舱-陆运-海运之间的节奏,尽量降低在国外的运输存储中转时间,预计有3-7天的时间机会;机会点2:铁运代替海运。中欧班列国内已经开通了苏州、武汉、郑州、成都、合肥等城市,相比海运,可以节省2/3的时间。当然铁运比海运要贵,但从保质期风险、销售效率、资金周转等综合因数考虑,应该是有提升运营的机会。机会点3:中文标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请品牌商使用合规的中文标签,这样在进口清关时,可以节省贴标的时间和费用。预计有3-5天的时间机会。机会点4:销售在途商品。现在进口水果的销售基本是采用这样的方式,当车厘子还在海上时,已经做好了分销和零售计划,货物到港即以第一时间配送到零售点(或消费者)。机会点5:进口物流运营优化。整合优化进口物流计划、配送路径、仓储等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转运环节,提升导购直配比例。机会点6:社区团购。利用自营社区团购渠道,销售临半保商品,挽回库存损失。机会点7:优化分销物流网络。通过优化CDC、RDC、前置仓布局,提升客户水平,降低物流时间。Tip 6:食品行业普遍毛利低,提升供应链运营效率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进口食品运营复杂,工作量大。近年来,通过流程机器人来代替部分人力已经成为趋势。

0 Comments

布局2020年代(2)-供应链

上周的《布局2020年代-物流行业篇》收到了很多有意义的反馈,结合笔者之前几篇相关的文章《不懂商流的物流企业,没有未来》以及《为什么”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不赚钱还长不大?》,对反馈较多的“供应链”部分再做一点补充。 供应链 在物流行业经常遇到的供应链公司,主要是一些依托大客户的合同物流公司,因为业务范围比较宽泛或者“供应链”的概念更加高大上而把自己称为供应链公司。随着商流的急剧变化以及全球供应链的重新整合,我们预判2020年代应该会催生一批真正的供应链公司。 向上突破传统的物流公司中,最容易向上突破成为供应链公司的是“产品集成商”和“各类经纪人”。 先说集成商集成商的优势在于资源的丰富度以及服务标准化的能力。无论是国际的Freight forwarding还是国内的加盟快递网络,在现有的网络生态中已经链接了成千上万的上下游企业,具备了提供完成的“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能力。具备能力并不代表一定能够成功,如果战略目标和配套组织方面没有跟上,这些能力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供应链与产品公司在商业模式上具有巨大差异,最基本的差异是供应链要无限趋近商流,高度定制化服务;而产品集成商则是通过制定标准提供相对标准化的产品,需要规模和稳定的业务量。 如果产品集成商能够明确战略目标和调整配套的组织。比如成立完全独立的BU,并与原有的产品集成商共享生态资源池。独立的BU可以确保商业模式的独立性以及组织架构的配套,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模式和组织配套,通过与现有业务共享生态资源,产生强大的定制化服务能力,甚至在很多时候由生态圈内的服务上完成大量的定制和服务交付。 突破成功率:★★★★ 再说各类经纪人经纪人的血液中流淌着特殊的物质:商业敏锐度。他们在计算每一票单据的毛利,每一个宏观因素的变动对重大资产价格的影响方面有着非常优异的能力。达到一定规模的经纪人(比如10亿以上),基本上在自己所处的行业中能够完整的掌握与上下游重要玩家的“对接”。一个10亿规模的国际货代(典型的经纪人模式),基本上与船公司/航空公司/港口/机场海关/仓库/车队/堆场/海外合作伙伴...等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类经纪人本身就可以向上走一步,向“产品集成商”进行发展;如果再往前走一步,直接向“供应链”公司发展也不无可能。 产品集成商需要具备规模以及定义服务水平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并不一定适用于“供应链”,因此我们建议需要独立BU。所以经纪人通过开发超大客户,并以客户为组织单位进行集中式的资源调配,就可以实现向供应链的转型。比如,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客户需要进行全球供应链调整。这类超大型的货代从原来的帮助客户出口产品,延伸到工厂搬迁,原材料全球进口,产成品全球分销等,自然嵌入客户的全球供应链完成转型。 突破成功率:★★★★ 商业企业的分拆电商推动了快递和快运行业爆发式的增长,同时也松动了所有原来层层分销的商业企业。大型商业企业完成了从早期的抵触,到接受和拥抱的过程。随着技术与物流基础设施的成熟,传统大型商业企业又重新燃起了渠道变革的热情。 10多年前就有很多客户通过将物流部门独立分拆,降低成本的同时,驱动商流的全面转型,现在还由。比如:国药物流、美的安得物流、海尔日日顺、国美安迅,苏宁物流,海底捞蜀海甚至阿里菜鸟,京东物流等都是将物流与商流并列,期望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服务于商流的变革。 除了上述提到的较为有名的从商流的部门独立成为BU乃至公司的,绝大部分脱胎于商流的供应链公司转型并不顺利。 问题1:无法断奶虽然组织上独立于商流,由于仍然收商流的巨大影响甚至补贴,物流公司必须“无条件”的满足商流的需求。而商流并没有其它的物流供应商可选,物流的所有成本必然全部转嫁给商流,独立核算再加一点利润后成本比原来可能更高。这类企业都曾试图通过开发外部客户来降低母公司商流的影响。但是发现就算规模巨大,也不见得具备服务外部客户的能力,况且母公司商流业务巨大,外部客户开发的速度和难度远不足以降低关联交易的比例。 问题2:市场竞争力不足脱胎于大型商业集团的物流公司,很多时候由于同业竞争的问题无法服务行业内的其他大型客户。当跨出相关行业后,想要服务于其他大型客户时,原有的服务能力和模式可能就不见得有很高的匹配度。况且,原来的运营体系都是服务于自己的商流,在标准化服务能力以及性价比上常常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也有不少大型企业凭借自己的规模优势(很多内部物流企业一独立就是几十亿规模),想通过将原有的供应商体系进行整合,推出标准化的物流产品(比如:快运,云仓等),基本上全军覆没。仅凭规模优势而无视商业模式和行业规律的“幼稚土豪”给行业留下了很多故事,但一定还会有新的故事正在上演。 转型成功率:★ 那商业企业正确的分拆姿势如何?为了解决独立分拆后供应链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维持对现有商流的服务能力。应该考虑非整体性分拆。根据商业板块自身的特性,考虑将供应链业务的一小部分进行分拆(比如占整体业务的10%~20%),但是需要保持独立供应链业务的完整性而不是按功能进行分拆。 独立的供应链业务初始规模较小,但立刻需要投入市场竞争,配套市场化的团队股权激励等措施,促使其快速转型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化组织。随着竞争力的上升和规模的扩大,商业板块可以不断的分拆供应链业务,注入更多资产的同时配套商流的变革。这个过程可能更加漫长而且复杂,但是在同时完成供应链公司独立以及商业板块渠道变革的成功率上,可能会有所提高。 转型成功率:★★★  结语2020年代,期待国产巨型的供应链公司诞生。

0 Comments

布局2020年代-物流行业篇

文章作者:丁伟强 今年是2010年代的最后一年,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全球化以及全球供应链等问题都在不断映入企业的眼帘。面对世界经济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中国企业必须正面全球布局的现实问题。物流是商业和贸易的基础功能,更因为重资产特征,必须有前瞻性的布局。从“战略管理时令”的角度讲,二季度正适合进行中长期战略规划。原色咨询结合物流行业的特征以及对市场趋势的判断,为客户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提供一个热身。 万变不离其宗的商业模式2010年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为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很多商业模式形成了颠覆性的影响。今年人们从互联网和资本的热潮中逐渐冷静下来,甚至正在走向过度悲观。对物流行业而言,互联网不仅带来新订单,也为物流行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技术基础。但是物流行业整体由于其物理属性,商业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原色咨询将物流行业分为三个层级。不同的层级可以采用的业务模式,盈利方式以及核心能力差异巨大,在进行中长期规划前,首先需要认清自己的角色: 最底层的部分是“基础设施运营”以及“各类经纪人”。我们把重资产的基础设施和经纪人放在一个层级,这两者的业务高度关联,但商业模式差异巨大。这一层级主要的服务包括:港口/船公司,机场/航空公司,园区/仓库等物流地产,铁路/公路及相关基础设施以及如EDI,ETC,加油站等等配套的基础服务和技术服务。而“各类经纪人”无论是货代,船代,信息部,票务公司都是围绕这些基础设施运营商提供的交易服务,让这些重大投入的资产得已市场化交易的重要伙伴。 中间层级是基于基础服务之上开始“产品化”的各类物流服务商,包括但不限于:头程/揽收,车队/专线,仓储/分拨,专业服务(如报关),各类末端服务(如提货,派送),各类专业服务(打包,设备,系统,人力外包…)。可以看到在接下去几年,这类专业服务的公司都会不断壮大甚至上市(最近看到的快递包装材料,自提柜等模式也属此类)我们把“产品集成商”也放在这个层级,所谓的“产品集成商”是将这些专业产品组合成为端到端服务的产品。比如加盟模式的快递公司,提供国际门到门服务的服务商,将成百上千的公司通过服务标准串联起来形成新的产品。 最上层的供应链是深入商流,通过与商流的深度融合并通过大量的定制化增值服务获取利润。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在20年代,不同类型的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和需要关注的重点。 基础设施运营商“要致富先修路”是每个中国人都懂的道理,但物流行业基础设施投入是非常巨大且回收期也是非常长的。所以基础设施服务上总体上都需要很低的资金成本和很长周期的资金来源,所以国家队是这类服务的主要投资和运营者。 类似于普洛斯这样的物流地产商,通过卓越的建设,招商运营能力,将超长回收期的物流地产项目通过资产证券化在资本市场出售,将重资产轻量化并赚取超高利润(2018年的净利润大于国内主要上市物流企业的利润总和)。 由于基础设施投入的规模以及运营成本的刚性,收益管理(通过各类手段主要是定价,将资产的利用效率和收入最大化的方法)是运营的核心。而围绕这些基础设施运营商的各类经纪人,是提供了收益管理的重要手段,也获得了响应的回报。船公司与船代,航空公司与携程之间都是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国内基础设施类的重大投资机会持续萎缩。我们看到不少基础设施运营商开始往物流运营而不仅限于资产运营,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2020年代是中国参与深度全球化的年代,重大基础设施类投资是物流行业全球化的重要基础。但很多需要投资的新兴市场的投资环境以及回报率还远不及国内的基础设施投资,极大的影响了供应链全球化的推进速度。 “国家队”具有较低资金成本和长投资期的优势,站在全球化的角度进行全球的基础设施投资纵然遇到不少阻力,在保证投资安全的基础上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布局。 对于商业企业而言,可选的主要方式还是聚焦于“运营”而非重资产投资,因此需要依赖于“国家队”进行战略性的投资方向,并快速抢占战略性资源之上的运营资格。运营重资产的核心在于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因此运营上很可能需要与商流深度融合,帮助中国企业真正打入全球市场而不是传统的贸易方式。 原色咨询建议:具有长周期低成本资金优势的企业特别是“国家队”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中长期布局。民营企业可以关注配套性资产的投资和运营。 各类经纪人 我们将“经纪人”与基础设施运营商放在同一部分,没有“经纪人”不断的进行“投机”就不能帮助基础设施运营商实现真正的收益管理。“经纪人”的核心能力也必须依附于对某一类具体的基础服务的深耕与洞察,比如对航空运价以及趋势的洞察肯定与各港口集装箱价格的波动具有很大的差异。“经纪人”是非常专业的一个领域,当基础设施在进行全球化布局的时候,“经纪人”可以跟随进行全球化布局。 “经纪人”可以通过信息不对称和增值服务获取较高的毛利,但是更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还是需要积累更强的销售渠道实现“高频交易”。因此,不断的寻源基础设施的价格洼地以及非常广泛的客户渠道是“经纪人”发展的方向,国内很多的创业项目期望做的“车货匹配”可以作为雏形模式应用在“国际经纪人“领域,Flexport等公司的崛起也应证了这种趋势。原色咨询建议:“经纪人”模式天然的轻资产运营模式以及不掌握实体的“核心资源”,势必通过建立高效甚至高科技的运营水平实现竞争优势。数字化以及通过更加激进的利益分配机制来降低运营管理成本的工具和方法将在这个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专业物流产品 无论是快递,快运,海运拼箱,国际专线等具有标准化和规模化优势的物流领域,绝大部分公司都长成了“产品领先”的模式,我们称之为“专业物流产品”。 应该讲就算往前再看十年,想要再产生具有颠覆性且规模堪比现在领先的专业物流企业都不太容易了。因为,重大效率提升主要依赖于基础设施以及行业整体标准化的提升,比如货物包装,托盘化,散改集,公铁联运等全链路的整体提升。企业主导的效率提升主要是内部的标准化和工业化水平提升,而这一块目前领先企业构建的壁垒已经很高,用相似模式想要超越已经几乎不可能。 但是在细分领域还有很多的机会,甚至是站在为现有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产品的公司都还有很多机会。无论是从包装,装备,终端创新,技术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的专业化服务机会,并且推动行业标准的持续提升。2020年代不再是草莽式创业的时代,而是专业创新驱动的时代了。在专业服务领域需要通过标准,技术,服务来构建粘性和壁垒。原色咨询建议:围绕物流行业的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专注核心产品的打造,在形成真正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能力之前,不要盲目扩大规模和客户服务范围。 物流产品集成商 “产品集成商”是随着专业化产品的不断成熟而催生的商业模式。严格来讲,加盟快递企业的总部应该归入“产品集成商”的范畴。比如,快递公司的揽收和派件是几万家公司合作完成的,运营过程和运输过程也是专业的公司在服务,而快递公司的总部更多的是进行端到端产品的规划,标准,仲裁,结算都集成类的工作。 随着专业公司越来越细分,掌握客户或者资本的企业可以通过“产品集成”的方式推出新的端到端产品。菜鸟下的菜鸟联盟,丹鸟,卡行天下等模式都是在往“产品集成商”的方式发展。干线,下转移,派送,车辆,后市场,保险等都已经成为行业标准化的专业服务。“产品集成商”通过重新组合就可以推出有针对性的新产品。这一类的商业模式在国内事实上比较艰难,因为价值链并不长,能够产生的直接溢价比较有限。 然而,对于国际业务而言,这类“产品集成商”就大有可为。大家看到的全球性物流企业的国际业务,基本上都是这种类型。蓬勃发展的国际专线也是属于这种模式。 原色咨询建议:“产品集成商”需要具备很强的客户和行业洞察力,并通过建设丰富的生态圈以及公开透明的服务水平机制来催生“组合产品”的能力。建议关注国际的标准化产品机会。 供应链 很多物流企业都将自己包装成供应链公司,但是真正的供应链公司屈指可数。供应链业务需要极度趋近商流,并通过定制化服务获取很高的毛利。但也是因为很高的定制化服务能力,很难形成标准化产品,也很难有规模经济性。 所以,真的想要定位成供应链公司的企业,从业务模式设计上就需要不断的趋近商流,甚至不仅仅帮助客户降低成本而是增加收入。从这个角度上讲,天猫小店等互联网商流驱动的模式更加接近于供应链公司。 能够成功的供应链公司,很多时候也就能切入商业,最后成脱离了物流行业而成为贸易公司。 2020年代是中国全球化的时代,不会再像以往,外资企业到中国采购,后续的整体销售以及供应链就由买家完成。大量的商业企业需要在全球布局供应链,特别是销售供应链。下一个十年,中国本土品牌和贸易企业都会有很强的动力在全球布局完整的销售供应链,与之配套的采购和生产供应链,以及物流执行体系的布局都是重大的机遇。 原色咨询建议:跟随中国消费品品牌以及电商的全球化,进行全球核心节点的投资,布局主要海外市场的当地销售网络以及采购供应链;构建真正的全球化供应链企业。 结语2020年代一定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中国物流企业将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每个市场,并为全球化的商流提供助力。

0 Comments

读懂企业转型时令表,你就知道二季度该做哪些事了

花开有季、做事逢时 在正确的时点做正确的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型中的企业有很多事要做,找方向、寻策略、谋战术、定目标、分预算、管执行、提能力、升业绩……,每一件事都要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 但实际上这些事也都有他们的“时令”,踩准时点,跟上节拍,可以让投入得到最有效的回报,让成效尽早显现在业绩报表上。 相反,如果做事“不逢时”,辛辛苦苦的,虽然事是做完了,但效果无法立刻落地,或者被其他更重要的事抢道,再重启时因为条件发生变化而不得不重新再做,就非常可惜了。 很多变革工作,一旦错过时间窗口,也就错过了转型的机会。 企业转型工作最佳时令表 上述工作是企业转型与经营管理中的必须功课。   老板最希望,这些任务的投入产出最大化,并直接提升当年的收入、利润、市占率等业绩指标。那么这些任务就要在最科学的时间点开展:   做早了,大部队在忙着完成当年的业绩,没人承接; 做晚了,后续工作延后,落地已是下半年,无助于当年业绩   依据“时令表”,每一季该做哪些事,一目了然: 三季度:企业启动战略规划的最佳时点 企业高层应在这个时间开启战略研讨会,明确企业转型方向,以及第二年的具体战略目标,回答:企业增长点在哪儿,目标市场在哪儿,客户是谁,价值链中自身的定位是什么以及核心竞争力有哪些等战略性问题。   在三季度明确战略方向,可以为后续工作的推进预留足够的时间。如果在这个时点战略方向无法明确,那么后续的工作任务下达和预算分配就无法进行。   四季度:分解目标、分配资源、领军令状   总裁办、战略部、计划部、财务部以及各个业务负责人等,在这个季度是最辛苦的,要开很多会议来考虑如何承接既定的战略目标。   大家需要反复讨论,绩效指标如何分解到各个责任组织以及来年的预算和资源如何分配。这个时候,也是最有可能调整组织和高管人事变动的时刻。   在四季度把这些事都做好,各个责任人就领下军令状,清楚自己来年背负的指标是什么,自己要做哪些大事来完成指标,需要多少资源。在四季度末,一些储备工作也可以启动,比如招聘、找供应商、调整队伍、布局市场等,为来年的一季度蓄势待发。   一季度:抓收入促增长,启动创新类与增收类项目 新年伊始,企业各项日常工作按部就班开始了;同时很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设立的项目也启动了。一季度,最合适启动的是创新类项目和增收类项目。   创新类项目(如:新开辟一个区域、推行一个新业务模式、研发一个新品类、新实施一套大型信息系统等)是企业收入提升或业务创新的新发力点,需要进行全面探索、严谨设计和试点推行。一旦做成了,将极大的改善企业经营业绩和市场地位。所以这类项目,越早启动越好。如果来得及,很可能在当年就能推广运行,产生效益。   增收类项目(如:市场营销、品牌推广、门店经营、品类优化、产品定价等),能直接提升既有业务的收入,因此一季度就应启动,其成果在二季度开始就能马上体现出来,对改善全年的收入业绩有极大帮助。 二季度: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提升运营能力的最佳启动时点   一季度的时候,全员都在忙着新年发力,开辟市场,高调宣布进攻策略等,是一个以“增收”为核心的发力阶段,此时不宜分散精力做其他方面的举措。   但到了二季度,创新类和增收类项目逐步落地到日常运营,管理层开始聚焦成本与效率了,不能让成本随着收入提升也“同步”提升。如何控制住成本,有效分配资源,提升运营能力,是这个阶段企业考虑的问题。   这些举措的成效可以体现在下半年,既支持收入增长,又确保利润提升,从而使全年业绩目标得到保障。   一 ~ 四季度:全年狠抓业绩回顾,关闭业绩差距   战略、绩效、预算指导了日常运行工作;各类创新/增收/降本项目的结果则落地到日常运行中,因此抓好日常运行,是全年的工作。 怎么抓?简单的讲,就是每周、每月、每季,找业绩差距、发现问题、分析根因、确定改进方案、监督方案执行,最终关闭差距。以严谨的业绩回顾会为载体,从上至下,对每个责任主体的业绩表现进行分析,一切数据说话,责任到人、跟踪到天。 春暖花开季、降本增效时 说完了全年的转型工作时令表,我们看看眼下,二季度到了,企业可以做些啥?   很多企业正在开会回顾过去三个月的业绩,与当初设置的业绩目标有多少差距,暴露了哪些问题,遇到哪些始料未及的新情况,对手们出了哪些新招,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无论是喜是忧,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大家必须把重点放在接下去的二季度。根据“时令表”,二季度最合适做的事,就是降本增效。  …

0 Comments

做到16个字,你可以有自己的“阿米巴”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讨论为什么华为选择了责任中心而不是阿米巴的管理模式。正巧这几天也在和朋友讨论如何通过改变责任中心定位去鼓励员工提高产出,降低成本。其实无论是责任中心还是阿米巴,从财务角度看,这些都是管理会计的范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 定义的管理会计范畴包括:规划、绩效、控制和分析决策。因此企业要搭建一个有效的管理会计体系,需要做到这16个字:“始于战略,落于绩效,基于核算,呈于报表”始 于 战 略战略是思考和设计管理会计的源头:“企业的长期/短期目标是什么”?“我们要实施哪些举措”?“要鼓励或者避免什么行为”?....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后续管理会计体系设计的校验标准。有明确战略方向的企业才能真正用好管理会计工具。成长期企业的管理会计一般偏向于引导员工开疆扩土;而成熟期的企业则会平衡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例如,为了推广新产品,收入按双倍计算;战略性亏损产品有成本补贴等。落 于 绩 效这里说的绩效,是指完整的企业绩效管理,即BPM (Busines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或者EPM (Enterprise PerformanceManagement)。完整的企业绩效管理其实包含了战略规划到执行监控的完整闭环。战略规划形成的战略目标和举措需要组织承接,承接的组织自然就承担了相应的组织绩效。讨论组织绩效时候的核心问题,就是组织的定位。责任中心定位 -“落于绩效”中的核心环节组织是管理会计的核心维度。管理会计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就是组织的责任中心定位。1、经典的责任中心定位是依据组织职责来区分收入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等。这种模式在大部分企业中依然是主流,其优点就是简单易管理。责任中心2、另一种模式是将价值链上的组织均视为利润中心。(阿米巴模式就是基于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好的调动组织的积极性并培养员工的经营意识。但是由于管理复杂度较高,并不容易实施。这里的复杂度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组织颗粒度、内部定价方法、管控和分权的平衡。组织颗粒度:组织内做到“力出一孔”才能实现“利出一孔”。在京瓷,稻盛和夫先生将制造部门的阿米巴设置到了工序。而海尔的“人单合一”的颗粒度更小。【难点】 这个颗粒度设置的太大会激励不到该被激励的人,而太小又增加了管理幅度和难度,且有可能因为小到无法自我改善而失去管理意义。  内部定价方法:内部利润中心化必然会产生“内部交易”,有交易就需要定价。 上下游组织的服务内容比较明确的,相对比较容易确定标的。定价的依据可以是历史成本的加成,可以是市场上的价格,可以是基于目标和预算值,甚至可以是“买卖”双方自行商定的价格。 【难点】由于组织之间可能存在区域成本差异、季节成本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要制定一套公允的交易价格需要花费不少心思。管控和分权的平衡:这里的权力平衡主要集中在定价权和资源配置权。定价权集中与下放集中的好处是能够全局管控,把握大局。总部可以根据战略、市场、竞争等需求,通过价格这双“无形的手”来调控。但这对总部管理的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对一线和市场的动态有清晰的认识。在市场化比较充分的领域,也有企业将定价权下放。这样做的好处是一线能根据自身情况来调整自己的经营,比较灵活,也更能被接受。但问题在于局部的最优未必能换来整体的胜势,所以总部的干预依然需要。【难点】 两种模式均有利有弊,在什么阶段应用什么样的方式,总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自身的能力等进行权衡,并适时调整,而非一成不变。例如:很多加盟制物流企业在早期采用就是放权模式,这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区域的活力。而在这些企业总部管理能力提升之后,慢慢又开始收拢这部分权力。资源配置的权力集中与下放资源配置的权力是另一个需要平衡的地方。当大多数企业对核心资源采用集中采购的情况下,利润中心在资源成本上几乎是没有多少调节余地的。完全集中对于生产制造或者服务提供部门来说,形成的是操作中心管理模式。组织只需要关心效率的提升。完全放开的方式又是另一个极端,结合定价权放开的话,就成了生态圈模式。【难点】 总部同样需要多因素考量,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模式操纵资源配置的权力。 由此可见,利润中心模式的设置和运作,是比较复杂而且有相当难度的,如果上述三个方面(组织颗粒度、内部定价、管控与分权)的权衡没有考虑周全而贸然应用,会使企业日常运作陷于互相扯皮、投入高于产出等境地,得不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基 于 核 算“基于核算”的核心是在财务核算数据基础上创建用于分析、决策、评价的管理会计数据,确保各责任中心的表现不脱离企业实际的运营状况。将管理会计所需要的要素,借助一定的信息工具,在核算体系中体现。脱离财务核算的管理会计可能造成除了老板没达标,各部门都达标的尴尬局面。但另一个方面,管理会计又需要很多财务核算不包含的数据。诸如分摊、结算等方法在管理会计里被大量使用,这里需要决策者对提高精确度所花的精力和成本,以及其所带来的管理收益之间作出平衡考量。例如:如果要分解不同货物的卸车成本,重量、体积、件数都会影响卸车效率。虽然可以花精力去拟合出一个数学公式,说明这三个变量的影响程度。但管理上其实很难应用这个逻辑去和一线人员解释。所以实际应用上,在这三个变量中找相关性最高的那个作为分解依据就够了。呈 于 报 表最后,管理会计结果需要通过有效的报表形式呈现给各级别的对象。领先企业都有成熟的管理报表体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报表,拼的是速度。当年稻盛和夫就抱怨得到的报表几乎毫无意义,就是因为报表揭示的都是一个月前甚至更久前的事情。企业的经营每天都在变化,要求以更高频率(甚至以天为单位)提供管理报表信息给各级人员将是未来管理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使命。结 束 语“始于战略,落于绩效,基于核算,呈于报表”管理会计是一门科学,有足够的案例和标准的方法论。但设计却要结合人性,考虑每一种方案背后可能激发的行为取向。所以选择管理会计的模式也可以说是一个管理哲学的问题。稻盛和夫先生提倡的阿米巴模式和西方传统责任中心的管理方式,本质上就是哲学的差异。华为的任总曾经认为稻盛和夫将这套管理模式引入中国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最后华为选择的不是同一条路。从企业本身发展来说,初创期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一般不需要去思考复杂的管理会计问题。随着业务的扩大,战略和组织也会不断出现调整,这时候对管理会计和报表的需求会增加。但要注意的是,关注的重点依然是如何让管理人员能快速的决策和投入工作中,过于繁琐的管理会计往往让大家疲于应付内部的流程,得不偿失。到了企业的成熟稳定期,对于管理会计的需求会更明显,也更细致。总的来说,管理会计的最佳实践是与时俱进不断迭代的。从自身战略出来,结合企业发展阶段,就能设计属于自己的“阿米巴”。

0 Comments

996工作制太Low,你需要的是奋斗者!

这两天被两位大佬的话,刷屏了。那就是提倡996(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马云在最近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金句频出: “今天中国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我认为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你去想一下没有工作的人,你去想一下公司明天可能要关门的人……“ “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你一辈子没有996,你觉得你就很骄傲了?” “加入阿里,你要做好准备一天12小时,否则你来阿里干什么?我们不缺8小时上班很舒服的人。” “这就是生活,你选择了一个中国今天排名第一的公司,第一是要付出代价。”而另一个大佬-刘强东(他俩似乎从来没有这样默契过)最近就自己的工作强度做了表态:“我现在无法再像创业初期那样拼命工作了!但是以我的体质,做到811648,(周一到周六,早8点工作到晚11点,周日工作8个小时,每个月休假两天,每年也会休一次长假)完全没有问题!”看到两位大佬的言论,一个场景回到脑海:大学里上课,水平最差的老师,总喜欢通过点名为勉强维持课堂出勤率。而水平高的老师,从来不关心学生们的出勤率,因为他的课总是门庭若市!当然,我相信阿里和京东,通过强调996工作制,实际上是想表明“以奋斗者为本”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但就这个理念而已,如日中天的华为,任老板其实显示了对人性更为精准的洞察。华为提倡以奋斗者为本,但同时把所有员工分为三类,并且承认其需求差异。第一类员工:普通劳动者,占50%需要的是一份踏实稳定的工作,工作仅仅是养家糊口的手段。他们最希望的是朝九晚五的生活。第二类员工:普通奋斗者,占35%工作上进,渴望成功,但同时要平衡工作和生活,赚钱与健康的关系。这部分人能接受部分时间996,但不能够全年996。第三类员工:卓越奋斗者,占15%追求卓越,极度渴望成功,宁愿离婚也不离开工作,他们不满足于996,而是7*24小时。观点1: 不要提996(太Low),需要提的是,如何把“奋斗者为本”为本落到实处。以工作时长(996)为标准的管理方式,往往事与愿违。因为有很多岗位,都不是光靠工作时长能产出绩效的,特别是高价值的管理和智力岗位。而是需要激发员工内心把工作做好的渴望。这样即使员工在家,与家人团聚时刻,心里也会不自觉的去想工作。当然,如何激发员工的动力就变得非常重要。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华为,和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海底捞,已经找到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观点2: 不要期望所有人都996,也不要期望所有人都是奋斗者。企业最关心的只是那15%的人群。找到这15%的人群(卓越奋战者),实际上就是企业的核心干部,投入大量资源激励,并通过他们带动另外85%的人群。这样就如同,企业的每个小组织,每个小火车的火车头都加满了油,火车能不快都难。观点3: 企业需要的是团队结构合理,团队战斗力强,而不需要所有个体都是卓越的奋斗者。就像足球队一样,所有球员都是明星的球队,总是走不远。企业里总有些岗位需要进攻,时刻激情满满,攻城拔寨;也总有些岗位需要防守,稳定贡献,没有惊喜。团队结构合理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人人都是明星。所以,996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注最重要的15%的人,和搭配好团队结构,并把奋斗者为本落到实处。这样,你组织的战斗力,远远大于从996工作时长规定产生的效果。

0 Comments

从快递公司业务量排名,Y评加盟网络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

2018年12月28日国家邮政局毫无悬念的宣布了中国快递提前步入年业务量500亿件时代,这意味着中国的快递数量已经相当于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当之无愧的快递王国(这项伟大创举在交通运输领域仅次于占世界高铁里程三分之二的中国高铁奇迹)。完成这个不可思议任务的主力是5个加盟制的快递公司“四通一达”(传统叫法),如今这五家公司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60%,且都已经在国内外上市,他们发展的故事一直被业界所津津乐道,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主要基于目前各家公司的业务量,探讨加盟制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排名。针对每家公司,只提炼一项外界看法相对一致的竞争力要素作为其核心竞争力,根据各个公司的业务量排名,来确定这项核心竞争力的排名。如文章标题,本文论点纯属“歪”论而已,所有信息基于公开渠道,不代表对公司的任何评价。(很神奇的巧合是,除百世市值低于申通以外,各个公司的市值排名也几乎和业务量排名一致,希望百世公司的市值发力或者申通公司加速发展业务量,使得Y论更有一致性。)No.1 中通排名第一的中通快递目前在美国上市,市值800亿RMB,市场占有率近17%。在所有公开信息中,中通最被业界认可的是“利益分享机制”。不同于其他公司基本上是老板家族绝对控股,中通从公司诞生时就更具股份企业特征(四个股东分享股权),虽然后来股权有所调整,但具备了股权分享的基因。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中通公司在股权利益开放、公司利润分享等方面都有很让业界称道的地方。比如通过员工众筹入股的运输车队解决公司运输管理上的各种弊端,即能实现公司效率、效益的最大化,又让所有线路成员、车辆资产投资方有丰厚的利润回报。在管理各个加盟商的“地盘” 和转运中心直营化时,通过总公司的股权设计,解决了加盟商和公司“博弈”的困局,实现了彼此利益一致化,真正做到“利出一孔进而达到力出一孔”,从而奠定了公司良好的运营质量和运营效率,在客户感知方面一直名列前茅。 No.2 韵达作为曾经排名通达系靠后的韵达股份,这几年通过自身不断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精细化运营”,目前已经占据货量榜第二位,成为国内最被看好的快递公司之一,目前市值已经达到650亿,市场占有率近14%。韵达的运营成本目前在通达系中最低,各个行业质量指数排名榜中也位列前茅,同时被认为是最有效投资于IT的物流企业。被称为快递企业老板中“最懂IT”的韵达老板,对于利用IT技术提升管理一直亲力亲为,曾经在很多年前就亲自设计管理“一表通”,通过数据清楚呈现运营管理的优劣。同时公司在流程标准化建设、运营质量提升上不遗余力,即便在曾经面临严峻市场竞争和资金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静心炼内功,表现出对运营管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实践证明精细化的运营管理与IT技术的完美结合,造就了韵达目前的市场竞争力。 No.3 圆通圆通的发展最具波折性,经过多年的布局和市场策略,曾经在2015年一度夺得货量第一的桂冠,可惜势头不能持续,被后来者超过。如果评价圆通的核心特点,“战略布局和激进市场策略”可为通达系之最。第一家上市快递企业、第一家接受阿里投资、布局航空业务、收购跨境上市企业、首打价格战、建立研究院等等战略举措,公司老板的战略布局之高可以说每次都为业界所侧目。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战略规划设计都是核心竞争力,但是雄伟的战略规划并不能保证公司取得最后的胜利,战略的执行和坚守战略初心就变得更为重要,未来的发展中,期待圆通的宏伟战略逐步落实并取得预期结果。 No.4 百世虽然是收购曾经的通达系企业之一(汇通)开始涉足快递行业,目前的百世身上已经没有了通达系的痕迹。同韵达一样,百世一直在加速追赶行业领先者。快递排名第四对于“多元化运作”的百世是一个不错的排名。百世一直不懈追求“创新型综合物流服务”的愿景,并利用科技、金融、贸易等集成化的服务体系建设了一个目前最为均衡和综合的多元化生态服务平台,快运、快递、供应链、店加等业务都在稳健发展。我们认为,在目前的中国物流市场,百世已经构建了综合物流商的各项能力,并且能够初步促进各个业务间的融合,不同业态的协同发展和能力建设,为百世的未来综合性物流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点上,百世是目前最可能复制成为DHL,FedEx,UPS的中国加盟制网络公司。 No.5 申通比较遗憾的是目前货量排名最后的申通快递,作为最早开创加盟模式,并长期占据行业老大的王者,目前的排名有些尴尬。不过,本文分析的是目前各个企业的最重要核心竞争力,并不关注其下滑的原因。从业界看,申通目前最具优势的核心力是“加盟商的实力和行业经验”。作为加盟制企业的鼻祖,伴随申通和快递行业的发展,众多加盟商是所有加盟制的网络企业中实力最强的,虽然会带来各种弊端,但瑕不掩瑜,作为行业发展的受益者,这些加盟制的先行者,积累了足够的资金、资产、管理经验和体系,其抗风险能力和投资能力远远大于其他同行。申通加盟商的成长和公司发展模式,最好的诠释了“内生式”的加盟制快递企业的发展原因。如果能够通过利益分享机制,有效解决投资意愿,调动加盟商积极性,通过总部管理能力的提升,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加盟商的这个优点就可以为申通的再发展助力。 根据上述分析,按照货量排名的顺序,我们将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纳总结如下,回答加盟制网络的核心成功要素排名问题: 利益分享机制:加盟制网络企业是不同利益群体的生态平台,如何通过利益驱动各个合作伙伴自发自愿的为平台服务,提升平台整体质量、效率和成本,从而也获取自身利益是加盟制的首要因素。基于科技的精益运营管理:作为重运营的物流公司,无论是加盟制还是直营,精益管理都将是企业的长期致胜要素,依托信息科技,在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的同时,也可以进行运营创新,作为企业长期优化运营的发动机,这一点对于追求效益的上市公司将更为重要。战略规划和市场策略:拥有伟大梦想和清晰的战略规划是每个成功公司所必须的。战略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战略的共识和执行能力,能够被实现的战略规划才能够真正使企业更卓越。创新的综合服务和多元化生态发展:加盟网络型平台建设事实上为公司多元化生态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何发挥网络成员的特色,利用平台的规模优势,促进不同业务协同发展的同时,更可以提升网络成员的生态环境。优秀有实力的成员伙伴:虽然所有的网络平台都希望获取最具投资实力又能够有管理能力的合作伙伴,事实上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吸引到好的加盟商,还需要首先具备上述几个综合要素,同时,如何为加盟商赋能将成为网络平台企业的必修课,将加盟商变得更优秀,才是未来企业发展最需要的能力。 限于本文“歪论”的限制,只列出了上述五个核心成功要素,如大家所知道的,一个企业的核心成功要素绝不限于上述内容,不同阶段其重要性也不同,通过货量排名确定其顺序,只是巧合,YY而已。在中国快递领域,市场预期未来几年还将以20%左右的增速增长,以2018年的500多亿件来看,每年还都将新增两个申通目前的体量,对于所有公司来说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行业地位,甚至于某些二线企业实现超越都未尝可知。未来的成功的加盟型网络公司在建设上述成功要素的综合能力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的提升和建立新的竞争力,卓越的企业特质基本是相似的,正所谓“成功的家庭都是相似的”。相信最具中国特色的网络加盟制企业将有更广阔的发展。

0 Comments

国际货代企业新业务孵化的三大误区

基本上,你随便找一家局部领先的国际货代企业,比如某口岸某类产品前三名的,在工商查询网站里,关联的企业法人数量(不包含主营业务区域分公司)都在20+,有些估计已经超过100个了。 你有没有思考过背后的原因呢?主营业务不怎么增长下的焦虑?机会主义?我想都有。 那么,效果如何呢?我们看到的行业现实情况是:拳头产品在拳头口岸,收入和毛利贡献依然占全部的80%以上。拳头产品在其他口岸的业务拓展很成功的都不多,何况那些所谓的新业务;能成功跑出来的新业务,基本上是相对独立、无法借力或协同主营业务的。 问题定义清楚了,那就来探探因,找找招。 误区一:过于高估自身基因的包容能力,而轻视了外延式并购的力量面向大客户的合同物流型,想做中小客户的产品型货代;2B的,想做做2C业务;海运的,想做铁运、空运甚至多式联运。诸如此类的新业务诉求,首要决策的是应该内部长出来还是外部并购后发展。而我们看到的一些国际货代企业,因为过于高估自身基因的包容能力,这个问题没想过,就开始调组织、选团队、调绩效,也往往会增加一些新的总部职能部门,来推进业务间协同和变革管理。 于是,光看看几年下来的几版组织结构图,就能看到试图兼顾下的无奈,再结合组织绩效,基本上就看到新业务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同一粒种子,在有些土壤里就是长不出来的,你努力去改变土壤的酸碱度,让其能够兼容多种种子,很可能是徒劳的。 而国际货代未来的洗牌整合阶段,寻找适合新业务成长的已有田地,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之一。不论是其他已经走过这个阶段的行业,还是成熟市场的国际货代行业,胜出的企业都充分利用了这种能力,只考虑内部孵化的,无异于自断一臂。 误区二:过于看重支持和协同,而忘记了新业务更需要创业环境让我们来看看新业务一般是怎么来的,创始人看到一个机会,从内部或外部找来一个负责人,给人、给钱、给股权、给客户资源等,于是乎,一个承载新业务的法人公司就诞生了。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都是到了一个不大的体量后就长不大了,有些可能还早早就支撑不下去。 新业务本质上就是一种创业。具备创业精神的团队和相对开放的空间,这两者所组成的创业环境,比所谓的支持和协同更为重要。阿里2007年大力支持下成立的第5家子公司阿里软件没到2年就无疾而终了,而相反还原到创业环境的阿里妈妈却大获成功。我想,阿里的支持和协同能力要远胜于国际货代企业吧。 不要觉得公司哪个人相对最了解新业务,就委以重任!找内心相信并会拼命做成的;不要做成新业务的保姆,也不要做成新业务的紧箍咒!一定距离外远远看着它,是你大部分时间应该做的。 误区三:过于高估团队执行力,而忽视了新业务的产品/服务创新国内的国际货代,市场蓝海基本上没有了,每个局部细分市场都有几个明显领先的企业。这些局部明显领先的企业,大都是20年以上的,凭啥你只靠几杆枪、一些客户资源就能所向披靡呢。也许你会说本身就是机会型业务,机会型不一定错,试水时候也是一种选择,但当完成试水,决定要真正当作一块新业务来开拓时,就不能只靠团队执行力了,通过产品/服务创新来找到创新蓝海就是必须的了。 我们正在服务的一家国内领先的货代企业,2019年确定的战略主题就是客户体验,并通过外部客户的广泛沟通和调研,明确了2019年提升客户体验的关键三大领域,并形成了具体实际行动。 这样扎实的经营理念在国内的国际货代企业中确实较为稀缺,也应该应用到新业务孵化中来。所谓的创新蓝海来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国际货代行业,并不是能够靠一两个突破性创新来快速实现,更多要靠对客户的不断细分和理解、要靠持续的微创新来达到质变。 总结前面的三大误区的应对,企业首先需要评估是内生式还是外延式来实现0到1,当无法判断时,建议优先选择外延式;其次,企业在孵化新业务的时候,最应该支持的不是客户资源、不是管理制度,让其回到真实的创业环境外,最最值得做的事是按新业务创业团队所需,给其贡献一些敢于创新的大脑。(本文已刊登于中国航务周刊2019年第14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