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 | 数字化转型的支点
数字化转型是巨大的系统工程,但各种方法体系还在逐步成熟过程之中。 业内对数字化的基本共识是: 数字化转型必须对业务进行数字化,不是管理的数字化,更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技术工程。 实际上,在数字化概念流行之前,很多优秀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路径已经契合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逻辑,并驱动了商业模式的持续升级。 进一步研究,我们会发现:如此复杂的数字化转型工程,如果有一个关键的成功因素,那将是事半功倍。这个关键因素是要找到商业模式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点”。 比如:在大家熟悉的快递行业, 这个“数字化转型的支点”就是“面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读者应该都曾经见到过这样的快递“面单”,虽然各家快递公司格式不同,但是基本信息相似。 我们从这张“面单”开始探讨一下,为什么这样一张“面单”成为了整个“数字化转型的支点”。 一个地址的数字化 快递的最基本信息是需要准确的收件人信息,而其中更基本的是地址。 Step1:数据化 当快递员收到你寄出的快递,无论是立刻还是交回公司,第一项工作就需要讲收件人地址输入系统。因为只有知道了收件人的地址,才能在后续工作中进行分拣以及后续的所有路由分配。 这个实际过程要复杂很多。比如: 为了提高效率,快递员和网点一般只需要录入收件人所在省份,满足下一个环节进行分拣需要就够。 网点还需要将“面单”拍照上传,由专门“录单中心”进行完整的地址进行分段录入,直至收件人的精确地址,联系电话。 在这个过程中,会将地址的不同分段信息配合快递目前所处的状态进行前置的录入,比如在到达派送快递员之前,必须将精确地址和客户联系信息完成录入和校验。 为了将收件人地址数据化,快递行业进行了十数年的努力。 从早期的人为书写(业内“写大笔”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岗位), 到成立数千人的录单中心(拍照压缩传输技术都得到了深度应用), 到引入和尝试各种图像识别AI技术对手写地址进行解析, 到现在基本实现电子“面单”在源头对地址实现了数据化。 现在市面上流程的各种新技术,包括图像识别的AI技术很多年前就已经在快递行业深入研究和尝试应用。 最终高端技术被“商业+技术”的组合所替代。 Step2:数字化 数据化的收件人地址只是一小步,对于全网进行数字化而言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利用。 首当其冲的是对这个地址进行解析,知道这个地址的真实物理位置,才能确定应该发往那里,什么时间由谁派送。 在中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过程中,地址的不完整不稳定性是世界难题。 当你在收件人地址栏填下信息之后,快递公司后台的整个地址库(一般是四级地址库)配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解析和扫描。 对于先进一些的企业,还能够根据客户的其他信息,比如名字和手机号码检索客户过去的快递首发记录来提高识别的准确率。 有了精准地址,精准的GIS位置识别,再通过对派送区域的数字化(实则电子化,常见的方式就是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每一个区域的划分。就是给你家送快递的快递员的地盘),完成对这张“面单”代表的货物刻画了精准的OD(Original to Destination)。 Step3:智能化 不要小看了OD信息的数字化,因为有了“面单”的这个信息,业务中台才有了全部的优化基础。 根据地址和时效要求,快递公司的业务中台(分拨中心和运输网络)和数据中台对全网的货物流向进行全局的分配。比如: 快递公司在快递到达分拨中心之前就可以开始预判当天的货量; 并安排卸车的调度和人员排班; 同时根据分拨中心的产能和后续路由机制预判是否爆仓(各公司的“鹰眼”); 及时调整路由; 根据货量和流向进行后续的运输资源的调配 (从每个城市到每个城市的货量每天波动很大,100%固定往返运输的成本是极高的。这方面中国的智能化水平已经远超国际同行)。 小故事: 以前经常讲一个小故事:客户从上海发一个快递到南京路XXX地址,快递公司寄到了江苏省南京市,然后找不到这个地址的情况。一个基础信息的数据化,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远没有说的那么轻松。 货物重量体积的数字化 “面单”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重要信息,比如“重量体积”。 重量体积不仅仅是与客户确定收费时使用, 还有很重要的作用是要帮助后续的运营。 比如: 快递物流公司都需要尽量把一个车辆装满但不超载,实现运营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公司首先得知道今天到达分拨中心的货物: 多大多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