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绩效管理,让组织目标从天上落到地面

引言:在为企业做流程梳理时,每当顾问提出流程绩效管理时,总是被问起流程绩效与组织绩效及岗位绩效到底是什么关系?流程绩效能否真正的被管理起来并发挥作用? 从流程管理的视角,我认为流程绩效管理是帮助企业将虚化的、飘在天上的组织目标具化了,落地了。 组织目标是一种管理期望,倾向于对业绩和愿景的描述,如销售额、利润率、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等,似乎很清楚很量化,但对大多数企业员工来讲,又似乎摸不着、看不见,不能明确如何为这些目标服务,因此企业领导者也就无法直接掌握和驱动广大员工为这些组织目标工作。而流程绩效正好相反,是从“地上”长出来的,是以描述公司运营结果为出发点,天生就具备执行和管控的特征,是企业可以掌握和控制的绩效指标,同时也与员工每日工作息息相关。流程绩效对于组织目标的帮助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组织目标的细化和分解,可以让组织目标能够逐级分解,直至每个流程,每个岗位;另一方面是对组织目标的承接和执行,流程绩效可以让天上的组织绩效找到落地的梯子,并且可以每月、每周,甚至每天实现追踪和分析。 那么,流程绩效又该如何设计和管理,并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实现组织目标落地呢? 流程绩效的设计流程指标一方面来源于组织财务目标和企业战略要求,另一方面又补充了企业的管控要求。组织目标更多的偏向于结果指标,重要的在于评价企业业绩和战略达成情况,而流程指标即注重结果也关注过程,结果指标表现在整个流程的目标达成,过程指标反映在流程节点的执行和合规方面。结果性的流程指标应该先于流程设计,直接从组织目标中分解和继承,而过程性的指标可以在流程设计和执行时动态调整。 以下是流程指标设计的过程。  MichaelHammer 在业务流程再造的管理体系中所归纳的四个维度可以作为流程绩效指标的出发点,原则上覆盖了管理者对流程指标的所有要求:流程绩效之所以能够让组织目标落地,表现在1.    流程的分级管理正好对应于多层的组织结构,提供了组织绩效与流程绩效的映射。组织目标按部门层级的逐级分解和承接,与多级流程的管理和继承正好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在组织目标设计中,由于指标过于宏观,往往与各个部门都有关系,因此造成了大家共担指标,但似乎又都不能承担目标之重,如收入指标、利润指标等。通过高阶流程目标逐级过渡到到低阶流程,进一步在落实到各个流程岗位,从目标的分解到承接的人都可以一脉相承,及保证了目标细化的不失真,同时也明确了责任主体。 2.    流程绩效管理使绩效目标具有了全程全网的管理概念。在组织目标管理中,由于组织部门的天然壁垒,往往造成所谓的“金钟罩”现象,即部门都可以对本部门内能控制的指标负责,但总体目标好坏爱莫能助,甚至于出现局部指标损害全局的极端现象。而流程管理强调的是横向协调和推动,要求执行部门从全程全网视角看待公司业务的执行,强调的是“事”而不是人,所以通过流程责任人的指标体系管理,打破了部门壁垒,同时也推动了协作,反映在指标管理上就是着眼于“大目标”,但着手于“小指标”,通过环节改善,带动全局全网提升。3.    流程绩效的管理使得目标绩效评估和管理行为更趋一致性。大多数情况下,KPI绩效考评被认为是HR组织管理的一部分,也自然会被认为是个别部门长的事情,同时KPI的考评所选取的指标和目标值总是被认为有缺陷,另外一方面,KPI考评往往与工资、奖励挂钩,其周期往往是月度、季度。而在实际管理中,企业的管理是所有管理者和执行者的事情,需要时时刻刻进行监控和管理,也不是每件事都可以能用“钱”衡量,由于管理者成熟度不同,组织绩效的KPI体系并不能激励所有管理者为公司目标而努力。如果很好的运用流程绩效进行管理,就可以将公司各项细节管理到位,并通过绩效考评、排名、晋升、事件奖惩等方法让所有的管理者实时管理和监控业务的执行,从而最终达成组织目标。 总之,流程绩效管理即是组织绩效管理的细化和承接,同时又能够补充组织绩效管理的不足,实现每个管理者针对业务流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将看不见摸不到的组织目标落实到每天发生的事情,每个执行体系的人员岗位中,做好每个“小”指标,最终完成公司的“大”战略。©2017 原色咨询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文由原色咨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本版权信息、原文链接,且不得删改原文内容。原色咨询:一群有梦想有专业来自国际一流咨询公司的团队,以为客户实现业务价值作为自我实现的理想,投入到英雄辈出的物流行业。前进路上,希望与更多有志之士同行!微信号:RGB_CONSULTING提示:请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原色咨询

0 Comments

从原点开始,流程管理首先要做到“有”+“用”

王建林在一次管理创新的讲演中,提到一个观点,个人印象非常深刻,他说万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制定了各种各样详细明确的流程和制度,而所有流程和制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有用”。其实“有用”这个词分解开来,更能说明问题,特别是在物流公司的流程管理建设中,做到未必容易。 所谓“有”: 强调的是流程设计,我个人认为是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有责任人、有标准、有绩效、有管理。 “有责任人”要求的是从高阶到低阶流程都有负责人的人,包括流程目标、流程设计、流程推广和流程效果评估。流程责任人是能够从流程结果中收益并且能够驱动流程中各种问题解决的人。流程责任人的职责跨越了部门边界,特别是要解决职能重叠和空白区域的问题。责任人要由公司最高层的决策层任命。在中国管理文化下,有了合格的流程责任人则流程管理成功了一半。 “有标准”强调的是流程的显性化管理。无论企业是否强调流程的作用,其实都一定存在做事的规则和方法,流程显性化要求的是将所有“做事”的步骤、方法、标准都能够用流程图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形成各种流程手册,这些“标准”的明确公示,要求能够达到各个层级无差别的理解,做到这一点着实不易。但一旦做到,公司员工的规范化、产品质量的一致化就有了保障。 “有绩效”说的是公司要实现流程的数字化量化指标。公司从来不缺少绩效指标,但大的业绩目标摸不着,抓不住,流程指标却是看得见、管得住的抓手。只要用心做,所有流程都可以被衡量和比较,也就有了不断提升的基础。流程绩效还有个重要的关注点是既要实现端到端的全流程目标展现,又要能做到每段流程都能分析、管理,全流程目标能够分解到每段,每段流程目标可以归集到全局目标。 “有管理”强调的是流程的动态性和变化性。企业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且企业总要有新的业务产生,好的流程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流程的持续优化。很多公司会通过阶段性的项目或者运动完成流程的基础建设,但应该同步完成流程管理体制的设计并将其附加到有关部门的职能当中。 所谓“用”: 强调的是流程执行,要用好流程,至少要能够“用在墙上”、“用在培训上”、“用在考核上”、“用在IT上”、“用在优化提升上”。 “用在墙上”说的是能够将流程尽可能的推到员工看得见的地方。无论是管理支持的后台流程,还是指导运营操作的SOP,都应该用最容易的方法让人知道如何做,做到什么标准,遇到问题如何解决,如同公司理念一样展现在需要看到的人面前,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减少很多没必要的沟通成本,也会在很多时候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用在培训上”是强调流程管理应该是组织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新员工入职和岗位转换。几乎所有的物流公司新员工入职都会做一些职能相关的培训,但遗憾的是鲜有将流程培训作为内容之一的,理由真的很简单:“没时间,没教材”。既然没有组织化的标准培训,对于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自然就变成了“师傅带徒弟”,各有各样。HR 应该组织流程责任人,将流程培训变为企业必须工作。 “用在考核上”是指对流程结果和绩效值的评估和管理分析。在此强调一下,未必所有的流程指标都融入到员工的考评中,如果真那样做,也是一场“灾难”。但作为各级管理者和流程责任人必须能够做到全程“可视化管理”。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服务环节众多,需要的就是设计和评估全程的、分段的结果和过程指标,并将其灵活运用到管理考核中。 “用在IT上”强调的是流程的系统固化。不能指望所有人从一开始就心里装着流程,尊敬流程,并且表现在行为上按照流程执行各种业务要求。特别是在快递公司员工流动量大,操作环节多,不可能靠自觉的行为完成标准化要求。流程的IT化可以借用IT工具和管理系统从两个方面固化员工行为,工具的要求如PDA、巴枪、供包设备等,IT系统则强调了信息完整,控制风险和提升效率,如APP,各个环节的预警,自动路由匹配等。 “用在优化提升上”体现了一个公司的流程成熟度。如果大家在解决问题和提升效益时都能想着流程,并且从流程上找差距,优化方案也都能表现在流程的变更上,那么恭喜这样的企业,流程管理真的是“有用”了。       认真思考一下,有多少企业真正能够做到“有”+“用”的流程管理,而我相信,一旦企业真正做到了上述“有用”的流程,这样的企业必然会成为日益强调“产品卓越”(强调时效、安全、质量)和“成本领先”的物流行业的领头羊。 ©2016 原色咨询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文由原色咨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本版权信息、原文链接,且不得删改原文内容。原色咨询:一群有梦想有专业来自国际一流咨询公司的团队,以为客户实现业务价值作为自我实现的理想,投入到英雄辈出的物流行业。前进路上,希望与更多有志之士同行!微信号:RGB_CONSULTING提示:请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原色咨询

0 Comments

流程标准化管理拒绝叶公好龙

流程管理已经成为物流公司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伴随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流程管理方法的日趋成熟,“先梳理一下流程”几乎成为相对管理成熟公司的解决问题的常见套路。在此浅议一下流程管理中的常见现象-叶公好龙式的公司流程变革。简单说一下流程管理的必要性。流程管理的公司一般具备三个特点:1.运营网络化(经营区域广),2.业务标准化(管理可复制),3.人员密集化(多且流动性高)。在传统行业中公认为流程管理成熟度高的当属零售、连锁餐饮等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KFC、麦当劳等。毫无疑问,物流企业完全符合上述三个特征,因此UPS、Fedex、DHL等都在流程建设上不遗余力,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几年前我和客户在UPS 美国总部交流时,他们自豪的说,我们有几万页的流程手册,包括流程、SOP、培训资料等,细到司机上、下车先迈那个脚、手撑在什么地方都要说明。正式意识到流程的重要性,德邦物流在推进标准化管理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流程管理项目,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德邦真正做到了发展不走样:业务高速发展,新人快速成长,质量不断提升,人员成为行业争抢对象。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物流企业,经历了”野蛮的”生存期后,处于“规模扩张”的新发展时期,如何保持业绩的高速增长,防范风险,促进新人成长,流程标准化管理似乎成为了治理良方,不再赘述。按照APQC的流程管理思想,流程是分级管理的,企业流程框架(EPF)要求公司各个管理层级共同推进流程管理。领导层一般作为高阶流程责任人(Process Owner),负责定义流程目标、范围、资源,对流程目标负责。管理层负责设计流程,推动流程的执行,对过程和绩效进行评估,对流程结果负责。执行层负责流程的执行和过程优化,对流程执行负责。很不幸的是,在这三个层面,都存在叶公好龙的现象(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大大降低了流程管理的作用。领导层光说不做,具体支持少。流程标准化管理解决的是公司长期发展的问题,其效果却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高层领导持续的推进和倡导。而在现实中,领导层却往往是停留在口头上,甚至于不知不觉中破坏了公司流程。作为高阶流程的负责人,必须制定清晰的流程目标,指导流程设计和执行,过程中也必须积极主动的解决流程中跨部门协同的问题,以“整体最优”为出发点,必要时主动“牺牲”所主管领域的局部利益,这些事必须亲力亲为,投入时间、精力,一次解决了,长期就“太平”了,由于高层没有啃这些“硬骨头”,没有在公司中坚定不移的倡导流程文化,在出现“特殊”情况时,又违背流程走特批,因此就挑战了流程的权威。导致流程走样。管理层自己各扫门前雪,协作难。流程管理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公司层面实现横向的端到端业务管理,追求的是业务结果为导向的跨部门协作。职能部门的管理层都希望推动管理效率和职责的清晰化(灰色心理除外),但内心都不太愿意推动其他部门的部分,将问题往往都归结到其他部门的责任,所以就造成大家都希望流程解决问题,而事实上又没有解决问题,流程挂在墙上。管理层作为具体流程的责任人,要求的就是一种勇敢的超越部门职权的责任,授权来自于高层,要敢作敢为。流程的三项修炼(指导者、创新者、布道者)说的就是管理层,不要停留在只做好自己的事,重要是推动横向协调。  执行层痛苦着“自己”的痛苦,难突破。广大的一线管理人员和操作者是公司流程的执行者,承担了流程的执行效率、成本和质量。“公司流程多,流程长,办事难。。。”,抱怨最多的可能就是执行者,但大家是否想到过,目前的现状都是若干个“自己”造成的,其实往往看到的是别人的不合理,如果能从自己找问题,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对公司最大的贡献,在执行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不是错事,关键就是你是否出色地完成自己这一段,做到高绩效,从而把管理洼地表现出来,事实上可能是大家都向低端看齐,最后都痛苦。在执行层需要的是每段都自觉跟上火车头的节奏,及时发现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优化目标。总之,流程标准化需要的是从上到下发自内心的共同努力的结果,高层看流程目标和绩效,管理层看流程设计和推动,执行层看执行效果和优化提升,所有人不做看客,不做叶公好龙式的流程拥护者,从我做起,这样才能让流程从墙上走到员工心里,进而表现在标准化的一致行为上。©2016 原色咨询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文由原色咨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本版权信息、原文链接,且不得删改原文内容。原色咨询:一群有梦想有专业来自国际一流咨询公司的团队,以为客户实现业务价值作为自我实现的理想,投入到英雄辈出的物流行业。前进路上,希望与更多有志之士同行!微信号:RGB_CONSULTING提示:请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原色咨询

0 Comments

【原创】快速发展物流企业管理转型的人才困局:与其苦恼,不如“借脑”二合一

    最近在几个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型物流企业的咨询项目实施中,发现这些公司有个普遍问题,公司苦恼于缺少实现战(lao)略(ban)发(yi)展(tu)的管理人才。目前初具规模并获资本青睐的物流公司,在某些细分领域上都耕耘多年,以前发展相对平稳,在目前“互联网+物流”宏观背景和市场及资本的推动下,都开始采取相对积极的战略发展规划和业务拓展步伐,而与之相关的管理转型人才缺少的问题导致战略执行不到位,即战略管理上出现“配称不一致性”现象。    传统物流企业的组织和人员往往习惯于按照以前的发展模式下的被验证取得一定成功的工作方法和习惯。大多数中型物流企业多数是老板带着一群兄弟打天下,而且是经过风雨洗礼,大家彼此默契和信任。基本上能“存活”的风流人物都是能征善战的“武将”,通过多年的打拼,公司在市场上占据一片江山,这些“武将”也自然就成为公司的核心骨干。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敢打硬仗”,“勇于亮剑”,大家彼此信任等都是企业难得的优秀文化和管理风格,并为企业“从小到大”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完成生存下来的初步发展之后,企业往往就要面临“规模扩张”的管理转型瓶颈。特别是在如今的“市场”+“资本”的双重推动下,基于物流行业特性,通过规模化实现集约化,通过网络实现全市场覆盖,这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企业发展路径,因此有追求的物流企业家除了“发展、发展、发展”,别无选择,而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建立适应未来发展的管理体系,比较典型的变化包括从“个人的经验管理”转向“流程标准化管理”,从“相对模糊的定性管理”转向“目标清晰、数据可视化的定量绩效管理”,从“各自为战的地方诸侯打法”转向“中央集权管控的集团战斗”等等。企业为适应这些转变,不但需要带兵打仗的“武将”,也需要运筹帷幄的“文官”。    企业老板为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在企业管理转型上也是不遗余力,不吝投入,但还是苦恼多多。关键问题表现在企业老板最先洞察了行业变化,作出了企业转型的决策,但一起打仗的兄弟们似乎跟不上节奏了,企业也找不到布局和执行管理转型的管理型人才。平时“指哪打哪”的兄弟反而变成了企业转型的工作对象。原来的核心骨干跟不上老板的思路,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方面限于自身的先天条件,觉得自己适应不了未来更体系化、精细化、数据化的管理要求,其核心因素是人的惰性使然。另一方面,个人的成功经验和本位主义导致的对管理转型的抵触,其核心因素在于个人的“小利益”驱动。    为有效解决企业转型中的“人才”的苦恼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应该是“借脑”了。“借脑”的方式又有两种,其一,像德邦一样“借力咨询”,借力咨询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获取所需要的市场洞察、管理方法、最佳实践借鉴以及快速的体系设计方案。其二,向优秀企业“借人”,优秀企业输出的人才,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出来的管理型人才,在原企业已经经历了相当的积累,包括管理方法和实践应用都可以快速帮助企业。    但现实中“借脑”的实际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借力咨询的典型表现是:咨询公司在时,各个方面都好,方案评审也都通过,培训、落地似乎也都有模有样,但咨询公司一旦离场,用不了多久就又恢复原状。借力咨询最成功的企业当属德邦物流,德邦学院+咨询公司为其发展和企业转型输出了大量管理型人才,从而保证其扩张不走样,坚持高速发展奠定行业地位。但毕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像德邦一样具有严密的人才招聘和培养体系,同时也没有足够的体量支持其庞大的校招计划,因此单纯的借鉴其“借力咨询”, 往往也就“不得法”。核心弊端在于,企业原先的“武将”管理风格与咨询的体系化管理格格不入,即便迫于老板的“压迫”,项目期间内达成目标,也缺少长期性,这些“武将”鲜有人转换成“文官”,个别坚持执行的部门领导也往往孤军奋战,没有整体效益支持,久而久之,很多体系方法又束之高阁。    另一方面,对于“借人”的物流公司,高薪聘请的外部人才往往表现出“水土不服”,“有脾气”的一走了之,部分留下的可能被同化,根本起不到管理转型的作用。其实同行“借来”的人,这些人还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摸爬滚打多年,对于行业和管理基本上都是“有一套”的。但关键的是环境的问题,“借人”的账面待遇往往高于企业原有人员,而这些“新人”带来的新思想,往往也会触动原有的体制和体系,因此很快会在公司内形成一个看不见的“反对小圈子”,各种各样的“冷执行”很快会让新的管理者”出师未捷身先死“,即便有老板的支持,似乎也徒唤奈何。    因此,对于快速成长的传统物流企业来说,解决管理转型人才困局,借脑的方式应该是二合一,而不是二选一。咨询项目在实施中、实施后都需要有后续的“接盘侠”,特别是管理体系建设,没有公司内部人员的长期推进和执行是很难达到效果的。而体系建设的管理型人才,显然是需要擅长布局的文官风格的。实际上,企业过了“野蛮”生长期后,“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管理思想就应该是“和平发展”的必然道路。此时,如果还是武将当道的企业,需要吸引其他企业的人才来完成大业,因为企业的发展已经到了其前所未有之高度,既然“自己人”没人驾驭过,有什么理由不让那些经历过风雨的人过来,大家一起冲呢。而那些空降的“文官”落地企业后,需要一些“机缘巧合”使自己的作用发挥出来,借助咨询项目了解公司、借助“外来的和尚”一起念经,在公司形成“变革”转型的小环境至关重要,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结合咨询项目,直接解决摸索期、过度期、信任问题、化解未来的直接冲突,在过程中建章立制,通过与咨询公司的“一段同行”,取得企业未来转型的成功,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成功。    所谓二合一,就是目标一致、时机一致、氛围一致。“目标一致”强调的是组织人才建设和咨询项目的目标必须高度统一,德邦的项目都会把人才培养作为项目目标之一,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要干的事情很多,对于人才的渴求也很多,需要把事和人的目标一致化,找人要达到的目标和项目目标二者必须结合在一起,共生共存,当然人的目标会长久些,因此也就需要将短期的项目目标更好服务于组织和人才建设的长期目标,这样就会保证企业未来的长治久安。“时机一致”强调的是企业的咨询项目和聘请的管理干部同步进行,企业老板与咨询公司应该在项目立项时即探讨好公司内部管理型人才的获取和发展策略,包括外部“借人”和内部培养,都应该在项目期间同步完成,所谓人、事一体化。项目和组织人力的时间节点需要高度配合。“氛围一致”强调的是在公司内部通过项目和组织建立共同的、“变革”的文化氛围,如果目标、时间的一致了,就使得建立共同的文化氛围就变得事半功倍。一个新人入场,容易被同化,一堆新人入场容易造成小圈子。由于项目团队是集中了顾问、新人、老人的队伍,这里即有小团队氛围,也有公司变革文化的大氛围,可以在不同人群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特别是当企业内部有多个项目,通过“PMO”(项目管理办公室)进行管理时,“变革”的文化氛围会更深入人心,新人快速融入,老人快速转变,顾问放心离场。   凡事利弊有之,“借脑”管理的二合一,会带来企业投入、咨询咨询难度的增加,但对于勇于开拓,坚定不移追求高速发展的企业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作法,从长期的总体投入和时间成本上看都应该能够获取更多收益。©2016 原色咨询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文由原色咨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本版权信息、原文链接,且不得删改原文内容。原色咨询:一群有梦想有专业来自国际一流咨询公司的团队,以为客户实现业务价值作为自我实现的理想,投入到英雄辈出的物流行业。前进路上,希望与更多有志之士同行!微信号:RGB_CONSULTING提示:请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原色咨询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