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下周陆续复工,但恢复正常经营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复工后,预计面临客户订单锐减,账期延长和坏账上升;供应商产能不足以及经营不稳,要求缩短账期甚至预付;外加自身固定支出等多方面的资金压力。 企业都在采取各类应急措施,相信有些企业不仅能在这样的压力下保持正常经营,甚至取得更好的市场地位。 大家最先关注的一定是现金流,因为这是生死问题,其次才是发展问题。但是面对现金流压力,什么样的资金控制结构才是企业最困难的选择。原色认为,企业应避免粗暴的一刀切,而是从供应链的角度仔细评判资金安排的优先级。 保障核心客户的服务企业应立刻调整营销和销售团队的职责,密切关注现有客户服务,相对减少新客开发投入。(企业如果有完善的客户分群分类就更好了)而且,通过评估对核心客户的服务保障,再来评估其它资源投入的优先级才能有更好的资金利用方向。 根据二八定律,关注20%的核心客户,关注其业务稳定性、服务需求的变化并聚焦资源配合其变化远比获取新客户弥补订单量来得更重要。核心客户同样也在评估供应商(我们)的业务能力和稳定性,在动荡时期的服务能力和表现一定会影响业务恢复后的订单分配。 顺丰、京东、九州通等在支援湖北救援物资时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未来大客户在选择物流供应商的时候,能不给这些应急时期表现优异的公司更多的订单份额吗? 况且,老客户的信用情况更了解,坏账风险也更低。接受这部分客户更长的付款周期,就算做应收账款保理等业务也更加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 对2C业务,我们也认为对现有客户的服务深挖远比获客更加重要。短期内维护老客户的服务体验,等到需求反弹时(一定有大量竞争对手退出竞争)抢占市场还是并购同行,届时才有更多机会。 维护核心供应商的稳定仅次于核心客户的是核心供应商的稳定性。建议企业采购和供应链部门立刻调整职责,关注核心供应商的情况并维护其稳定。特别是供应链较长,战略类(支出大、影响也大)和瓶颈类(支出小但影响大)的供应商尤为重要。 从维护核心客户的服务出发,识别哪些供应商对于维护客户服务最为关键。有些供应商对公司的了解很深,甚至对客户的了解也很深,如果这个时候出现供应商的倒闭或者服务能力不足,对自己和客户的影响都会很难修复。 聚焦维护这些现有供应商的服务能力,给予其更及时的业务预测、稳定订单,对其的资金支付应该排在“高”优先级。同时也要不断关注其运营、库存、工人复工等情况。在必要时进行快速响应和帮扶。 这时候并不适合找新供应商当备胎。新供应商的服务稳定性、与公司/客户的协同都会出现更多不可控因素。而且新供应商大概率也会需要更短的资金支付周期。  充分利用各种信用工具在维护核心客户及核心供应商的业务稳定过程中,还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鉴于相对完整信用记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保理、银行承兑/商业承兑等方式减少直接现金支出。 对于其它的固定支出和贷款等,想尽办法申请展期。 比如,房租成本,不仅要想办法申请一定的减免,同时要想办法申请展期。除了核心节点的场地(工厂、分拨、中央厨房)这类关键场地的租金,线下门店等非核心成本但占比巨大的租金,就算是冒违约退租风险,也必须想办法延迟支付。 “疾风知劲草”。在业务最简单的时候,能够维护好核心客户、甚至保持较好的服务水平并能够稳定核心供应商,就是根往深处扎的表现。投资人,客户及供应商也可以仔细甄别,给予这样的企业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实现共同成长。成立应急项目组鉴于供应链在接下去一段时候都可能快速变化,需要一个能够协调端到端供应链的内部“控制塔”组织。实现对关键资源的及时调配,满足前文所述的核心客户、核心供应商、关键资源的协调。 应急小组需要从各职能部门抽调骨干力量,兼顾客户、生产、供应链、后勤保障的多职能协同。应急小组同时需要接管总部到一线的指挥系统,原先各职能部门可能都有基层的对应组织,现在建议尽量合并到一起,由应急项目组统一调度。 公司如果拥有比较臃肿的总部职能架构,现在可以考虑快速合并瘦身。在发展期不断的拆分来实现扩张和专业化,在紧缩和应急时期进行合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是非常正常的操作。 立刻调整管理人员薪酬结构“共克时坚”不能只是口号,企业在考虑生死问题,有些高管可能在担心位子和年终奖问题。 对大部分企业而言,人力成本都是固定现金流出中很大一部分。在生死存亡之际,这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保证基层员工的工资收入情况下,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的调整管理人员的固定薪酬比例,特别是总部的高级管理人员。延迟发放还是调整为浮动薪酬,都是各位CHRO面临的艰巨但是现实的问题。 “板荡识诚臣”。在艰难动荡的时刻,通过应急项目组的方式,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业务压力,同时更能够看出谁是真正的有用之才。通过薪酬方案的调整,也更容易识别谁才是创业路上真正的同行者。 祝各位企业家朋友,新年顺遂!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原色咨询):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0 Comments

2030策略 | 如何在进攻中转移阵地

未来10年,民营企业更加需要关注宏观经济趋势对自身商业模式产生的影响。 基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中长期判断和策略,我们建议尚未建立产业链控制力的企业,在短期内完成市场端的收官之战,同时向产业链上游进行转移。 收官之战表面上显示为一种全面进攻,但战略资源开始后撤。 策略1:进攻的同时,收缩活动范围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是持续的增长,而增长的方式有多种多样。 基于“新常态”的判断,首先要调整进攻的策略。比如,导入以加盟为代表的多种模式创新,包括加盟、特许经营、合伙、承包等各种激发前端动力的合作模式。扩大战场的同时,降低进攻的资源消耗。 企业通过引入拥有补充资源(门店位置、投资、客户、低成本运营能力)的加盟商,将一部分前端的成本降低。同时,通过这种模式扩张的过程中,形成更广更深的市场覆盖。 从外部看到的是更大的销售力量,是一种进攻。 但公司本身是从前端逐步撤退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公司还采用的直营转加盟(合伙、承包)过程中不仅降低成本,还可以收回前期大量的固定投入。 主要采用直营(自营)销售模式的公司,过去积累了很强的销售管理能力。但是随着市场成本、前端运营成本以及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自营销售模式的扩张基本上到了天花板。在进入新市场时,可能还需要通过直营旗舰店等方式建立品牌和营销活动,更多的销售组织需要以加盟为代表的多种模式。 在导入加盟模式的时候,当然绝不是“甩手”。加盟商拥有的是资源和动力,但能力和遵循企业规范上不足。企业在逐步后退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对加盟商赋能的能力,同时新建对加盟商全生命管理的新能力。(原色咨询FLM: Franchise Lifecycle Management)  策略2:通过数字化穿透管理导入加盟模式,很多企业会担心服务水平和品质下降的风险。如果只是简单的甩包袱加盟,一定会导致各类问题频发。除了前文所述,需要导入加盟商全生命周期管理,由于现在技术的成熟和商品化成本降低,大量数字化工具可以帮助品牌企业穿透加盟商的管理层级直接触达消费者和门店。 O2O推动的各类技术,实现会员的线上线下打通,确保会员由企业统一运营。解决了过去品牌企业无法触达真正消费者的问题。物联网相关的技术帮助企业穿透到门店的精细化管理。无论是智能摄像头、智能感应等技术用于对客流、商品以及店员行为的管理都有了很多解决方案。 只要实现了对会员的全渠道触达和门店的数字化管理。企业在战略资源上的后撤就不会导致客户服务水平的下降,如果能够更多利用好加盟商的“动力”,在客户服务满意度上更应该得到提升才是对的。 IBM曾经提出的FOD(Front office digitization)理念,现在正在被各类品牌零售企业实现。门店从选址、现场运营到后台管理基本上都已经在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覆盖范围内。帮助品牌零售企业实现“穿透”管理。 策略3:收缩时,专注产品和运营效率企业在收缩活动范围的同时,一方面需要支持更大的战场同时需要服务好新的客户(加盟商)。将公司的战略资源(人才、技术、资金等)集中到产品和运营效率的提升上,而将市场创新和服务创新交给合作生态。 优秀的企业开始注重真正的产品设计和运营。从只关注营销创新到关注真正的产品创新,需要的还不仅仅是战略资源倾斜而且需要组织文化等多方面的配合。毕竟,营销创新见效快,而产品创新更艰难。  运营效率是新的战略能力。比如食品零售企业,在门店加盟增加拓店(也包括线上)的同时,更加集中进行商品计划和整个采购供应链的整合。无论是与批发商、工厂、原产地乃至配套的其他服务商形成更深度的联盟关系是需要长期建设的过程。 而且随着前端生态化,要做到产销协同的难度增加,更需要在供应链运营以及原产地采买等方面建立更强的优势。 产品和运营创新在各子行业差异较大,我们就不展开了。 策略4:收缩时,转移战略控制点企业在向上游迁移的过程中,战略控制点一定会发生变化。比如,以前直营的公司,大量的门店是自己的战略控制。如果战略后撤,需要在线上建立自己更强大的会员运营保持在前端的战略控制能力。 原来采买为主的模式,可能需要在产品研发抑或是原产地上建立新的战略控制。 更大的概率甚至走向了主价值链之外的领域。比如,食品零售企业往上游迁移的过程中,配套的加工技术、微生物技术和特殊产地成为了新的控制点。有些上游企业是具有很强垄断优势的,比如货代行业的上游是船公司。所以货代行业在向上游迁移的时候,将周边的报关、保税仓、IT、金融等作为了可选的新战略控制。 对于企业而言,最难的不是发现新的战略控制点,而是放弃现在的战略要地。 总结宏观经济趋势的确定性是很明显的,我们建议发展不错的民企:顺应趋势主动调整业务模式,将战略资源和核心控制点向上游转移,为下一轮发展打下基础。

0 Comments

创业向西 转型向东

无论是企业家创业还是成熟企业转型,都是九死一生的事。我们自身处于创业期,同时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和转型落地的服务,更加切身的体会到战略执行与业务设计的协调之关键。 而且我们发现,战略执行板块中“组织氛围”对创业和转型的影响之大超乎异常。 组织氛围类型         (OrganizationalCulture Assessment Instrument,简称OCAI) 这个模型利用24个测量条目了解企业的组织氛围,并从2个维度进行提炼形成四种主要的组织氛围。我们直接从四种分类来陈述今天的观点。 这四种类型的主要特征是:团队型:家文化,组织因为忠诚和互信而凝聚,强调长期福利和员工发展创业型:愿担风险,组织因为创新和尝试而凝聚,强调快速发展和新资源获取市场型:目标驱动,组织因为赢的信念而凝聚,强调有竞争力的举措和目标实现层级型:规范化,组织因为制度和政策而凝聚,强调组织稳定和可预测性创业初期由于企业规模很小,基本都是小团队自行决策同时根据面对的市场和客户进行“差异化”定位。因此,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创业型文化开始发展的。 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就会需要与自身所处的行业和业务设计特别是和企业自身的“价值主张”进行匹配的调整。笔者之前文章分析过不同价值主张的业务模式应该如何打造,今天我们更多关注这种业务设计与组织氛围的匹配度要求。 (企业价值主张的主要三个方向) 我们来看一下不同的业务模式与组织氛围的匹配情况。 互联网及产品卓越型以互联网为代表,包括更多的需要突破性研究,真正“产品卓越”的公司需要长期保持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创新。注:笔者曾经撰文讲述战略控制层级的时候提到过,真正的产品领先需要有2年以上的产品研发领先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产品质量好。 互联网企业创新主要在于产品和运营的创新,产品创新和运营创新的速度都是其关键竞争要素。因此保持聚焦于客户和差异化,保持组织氛围上的灵活授权以及自行决策就成了标配。 但是当互联网企业走向产业或者针对大B的深度专业服务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等下我们分析其它的组织氛围时,你可以自己匹配一下是否如此。 我们会发现,“创业型”组织氛围与“产品卓越”的价值主张是最匹配的。“创业型”组织氛围强调持续的创新,要求组织能够一直保持在技术领先位置,拥抱风险,也期望合作伙伴和客户都将自己视为“创新引领者”。 2B服务类及团队型2B的深度专业化服务,需要对单一客户定制解决方案(就算是公司有标准化产品,2B的商业服务架构也需要定制),在服务过程中,还要持续性的根据客户的发展和需要调整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内容。 这个时候,公司的客户服务团队与产品交付团队之间就逐步倾向于独立而且大部分行业是以客户服务团队为中心进行运转。典型如:咨询公司,合同物流公司,工程项目等等。每一个行业、客户都可能是一个利润中心。而团队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协作是完成客户服务的重要条件。 产品在很多时候需要退居二线,成为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的一部分。 2B服务由于单个客户的规模太大,从企业方的市场定位,销售模式,服务模式甚至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能力都成为了赢得市场的必要条件。企业内部组织专业化分工势必形成,同时由面对客户的销售和服务团队进行灵活的自行决策。 我们发现,很多原来产品型的公司(包括互联网公司)在面对大企业服务时从组织结构(专业化分工并协同),组织氛围(以客户团队为优先并自行决策)等各方面都会出现剧烈的冲突。 如果创业企业所处的行业和自身定位服务于大企业,在完成A轮融资后(原则上确认产品和商业模式),组织结构和氛围都可能遇到向“团队型”文化转型的课题。 比如,创业期往往会由于客户的一两个差异化需求点,形成自己的产品,相对是散点式的创新。当服务大企业客户时,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如果无法匹配客户需求,就立刻需要集成第三方产品和服务,而且在公司内部需要不同的部门来完成协作了。 一般产品和渠道类及市场型笔者曾经撰文,市场上绝大部分“优质产品”事实上定位于成本领先的,请参考《布局2020年代:“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设计》。 一般产品和渠道(包括互联网全渠道)实际上比拼的都是获客,供应链和产品的成本。供应链的成本甚至最关键的成败因素。 对于赢得市场以及目标的尊重(无论绝对值还是市场份额)是进行供应链计划,全渠道成本的最优化至关重要。 随着全渠道销售对所有品牌商、传统渠道(包括经销商)的冲击,玩法层出不穷。但归根结底,在综合考虑获客、渠道和供应链的情况下就是成本之争。 因此,这类公司应该摈弃过度自尊心,拥抱所有的市场通路,同时用理性的“市场型”文化氛围支持高目标、高兑现。只有在市场份额的增加以及更高的达成率基础上才能为供应链的整体优化提供基础。 比如:“抢占客户心智”并用广告轰炸强迫客户认知的粗暴市场策略,也值得考虑,但应该关注的是获客成本。如果用市场策略推高产品价格将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产品领先如全文所述,需要的是产品研发的持续领先和创新型文化,用市场策略推高价格后为竞争对手留出空间不说,无法持续创新导致最终的品牌崩塌风险更甚。 规模化效率类与层级型中国是制造大国,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我们的制造业。制造业及其它需要规模化经济效益的行业特别需要稳定的组织,稳定的流程并持续改进的组织氛围。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层级型组织架构的稳定型和高效率在大规模生产上的价值凸显。 就算非制造型企业,在发展到成熟之后,往往也容易走向层级型。成功的企业由于市场地位的确立以及创始人创业激情的褪去,走向层级型文化也是大概率事件。 “创业向西”,大量企业都是从右上角的创业型出发,经过十多年的经营逐步向左下方的层级型发展。“转型向东”,传统企业处于左下方的层级型文化,当企业期望进行转型甚至二次创业,除了在战略上进行创新,组织氛围上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组织文化。转型成功,创始人投入极大的心力,转变组织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 祝大家,国庆快乐!创业和转型顺利!

0 Comments

与客户恋爱

70后的“老年人”,爱情观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相互尊重,人格平等,独立自主,无私利他这些是我们70后,对爱情和婚姻的一些看法与客户的关系很自然的也带有典型的70后特点而且我发现,原色咨询三年来与客户的关系最合适的类比,还真是“恋爱” 一段健康的感情,首先是相互尊重,人格平等美设国际(海运拼箱行业领导者)创始人COO吴征怡女士如是说:“和原色咨询合作三年以来,我们觉得有三点可以总结:第一个是格局对等,第二个是能力互补,第三是结果导向。 为什么说格局对等呢?因为顾问和企业的员工肯定是来自于不同的背景。顾问的学习能力强,专业性强,企业内部(员工)了解产品、了解客户。所以一定要相互接受彼此的优势和劣势,能有这样的格局,相互合作,有相互合作的意愿,而非抱怨,所以第一个是格局对等。 第二个是能力互补,因为背景决定了能力的方向,只有大家一起找到工作的目标,形成能力上的补缺,才能完成任务。 第三个最重要,就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不管什么样的团队,以完成任务为项目唯一的标准,结果为导向。那这样的企业团队和顾问团队才能达成一致产生价值。” 吴总讲的“格局对等”和“能力互补”也是基于相互尊重:客户更懂行业,顾问更多专业和方法。相互尊重并发挥对方的优势,而不是简单的甲乙方,也不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从客户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是在商业关系上的“利他”心态吧。原色咨询从2016年开始为美设国际提供了从战略规划,产品设计,采购优化,绩效提升,IT规划等多方面咨询服务。 一段健康的感情,也需要各自“独立自主”人格健全,精神和物质独立是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咨询公司要能够精神和物质独立,才能不轻易折腰,在感情中埋下不平等的隐患;客户也需要人格健全,公主病和未成年心态,天天让对方猜心思,送礼物等行为找不来真感情。 大昌行食品中国董事长胡英厦先生如是说:“我觉得原色团队给我最深的印象,第一个是专业,这个我深有体会,尤其是在短短的9个月里,我们接触了好几个专业团队,都是在整个市场顶尖的,原色在其中一点也不落下风。 第二个是原色团队的严谨、兢兢业业。我们整个团队对原色在这三个多月的工作中,和我们一起分析问题,一起培训,一丝不苟的精神都很认可。 第三个是,原色进场后带给我的,不管是对我们整个流程的梳理、风险点的排查,还是制定相应改善的措施,特别是打通流程部门墙的方面,原色团队都给我们提出了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我非常感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原色帮我们建立的严谨的工作机制,每个礼拜的汇报都是一丝不苟的准备,每个问题都是逐条的去做针对性的改善。我相信这对我们整个公司带来的改变是很明显的。通过这项工作,原色所制定的专业和合理的流程,能够反过来倒逼我们对自己工作方面和管控方面的一些节点进行优化,这也是和原色做项目以来带给我们意外的收获。 我一直表扬原色工作的细致,甚至于你们的PPT都很值得我们学习。我很欣赏日本人的精神,以细微之处见精神,细微之处成就大业,只有细致做得好才行,原色的一丝不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展望未来,我们当然希望还有很多机会能和原色合作。” 与很多咨询公司有过深度合作的客户,对咨询的要求很高同时对自己的需求也很清楚。双方对自己的角色定位都有清晰的认知,同时对自己也有严格的要求,各自完整成熟的人格以及独立自主的精神和物质基础,是一种成熟且舒适的关系。 健康的感情,基于各自的“独立”,但最重要的是为对方着想这是最接近“爱”的部分,爱对方一定是希望对方好,这不仅是一种心态,还是一种能力。 燕文物流(跨境小包领导者)总经理周文兴先生如是说:“我是原色咨询最早的客户,在原色咨询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就和原色合作了,在合作过程中的我们体会确实非常的深。原色帮助我们从一开始对管理毫无概念,到构建起企业的管理架构,然后再帮助我们在专注业务的同时能迅速补上管理这一课,我们认为原色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三年的过程中,我们和原色保持长期的合作。通过一系列咨询项目,我们也从不同角度去完善公司的管理。 通过合作,我们体会到,企业发展,一定要有承接人,在完善公司管理的同时,要能够帮助公司培养出一批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员。在项目过程中可能还不能完全体会项目的好处,更多是在项目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反复思考,才能感受到更先进管理理念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企业,尤其是一个初创的企业,我们还是感觉到管理咨询的必要性。和原色咨询合作这些年,使我们感觉到原色咨询团队的老师们都非常的专业,把客户的需求完全当成自己的事情去思考去落实。我们从项目过程中,既学会了一些方法,也学会了一些理论,但同时每一个原色老师都拥有自身独特的知识、能力和优点,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所以我们觉得这三年对公司的成长非常非常重要。” 在服务燕文物流三年多的时间里,除了帮助燕文做的十多个传统咨询项目,还帮燕文完成了B轮融资,帮燕文推荐了几位高管,也面试了很多Candidate。我们看着燕文从十多亿走向五十亿的规模,从一个羞涩内敛的团队成长为自信满满的团队,心中真是欢喜。 恋爱,是让一个对方都变得更好的过程恋爱,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成就客户,共同成长不就是一场恋爱吗?愿我们相互尊重,各自独立携手成就一番事业!

0 Comments

2020年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咨询服务和咨询顾问?

随着市场变化的加速以及竞争方式的升级,企业对咨询服务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此,原色咨询特意走访了多位从国际咨询公司转战民企高管的咨询界前辈,他们既了解国际咨询公司的模式和现状,也更了解企业对咨询服务的需求。我们试图从他们口中得知:“新时代下企业最需要怎样的咨询服务”,以及“咨询顾问应该如何修炼”?以下为部分高管的访谈摘要: 访谈对象:黄赟 (顺丰集团副总裁,McKinsey麦肯锡合伙人) 问题:您觉得,当前的企业最需要的咨询服务发生了什么变化?黄赟:首先,战略咨询的比重是在下降的。因为企业面临着快速变化,很难做清楚真正长期的战略。原来我们的战略里有很多东西可以量化,可以用一个中长期的眼光来看战略。但实际上目前中国这么快的变化,尤其是在资本和大数据进入后,整个行业调整的进度、产品推出的速度,还有资本条件的变化,都成为不可控的因素。或者说我们认为原来三、五年的周期,现在变成了三、五个月的周期。这个时候很多传统战略思维的方式和逻辑都不对了。 第二点,是看咨询对企业的融合度。中国的企业,尤其像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关键决策人的管理风格、眼界和底蕴,往往决定了怎么作决策,而不是完全依托于咨询给出的意见。所以这个时候,战略的传统套路就比较难做了。而相反,企业对快速决策、快速设计和快速应用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企业需要咨询帮忙加速决策、加速落地和实施。原来企业通过一系列内部机制完成的一个决策,到落地准备,到最后的实施,可能需要为期八到十个月,而现在需要咨询帮忙把这个过程逐步缩短成三到六个月,通过努力能够快速落地,比如快速将一个新产品推向市场,或是快速在企业内完成变革。 所以,这是一个快速设计、快速应用、快速落地的过程。这个是咨询公司带来的价值,它更像是一个加速器,而不是一个导航员,是一个引领方向和推动运转的角色,所以这是对所有咨询公司最大的挑战。 问题:基于企业加速这个理念,您觉得咨询顾问最应关注和提升的能力是什么呢?黄赟:这里有三个方面变化特别大。第一是专业度原来的专业度只需要知道些所谓的最佳案例和最佳实践,能把它提炼出来,然后放到这儿来,大家都能学了。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并不存在最佳案例。另一方面最佳案例的维度和方向始终是在变化的,真正要看的不是结果和表象因素,而是产出最好结果的真实原因在哪里,真正的抓手在哪里。这个对专业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第二点,是对企业的洞察力到一个企业,能否很快的了解企业的风格文化,能否洞察到这些隐性因素对未来的决策和执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你只是干咨询,从来没干过企业,你永远在岸上看人游泳,现在来做咨询肯定差口气。因为你不知道他在水里碰到的阻力,各种各样细微的东西都可能会改变。 第三点,是在决策过程中的推动能力以前的咨询是比较超脱的,我们的能力是给企业拿一套或者几套方案,你企业自己来选嘛,这是企业自己的决定。但是刚才讲到的快速执行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你在不同的企业的行业环境里,怎么帮它找出最快并可落地的路径,而且通过沟通技巧,能够说服董事长,说服关键决策人下决心。这个也体现咨询公司最大的价值所在。 所以总结起来就这三:专业性、洞察力,以及说服力或落地能力 访谈对象:王拥军 (安能物流 董事长,AT Kearney科尔尼)问题:您对咨询服务的要求和对咨询顾问建议是什么?王拥军:咨询这个行业的起源来自于西方,所以咨询常用流程和数据来展现,通过理性的判断决策来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我觉得在中国有一些适当的变化:首先是市场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动荡的过程;第二是企业发展的阶段未必像世界500强那样成熟,到达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中国)企业发展可能是一年三变,大多数属于高速成长期,探索新的市场或新的产品,组织也非常不确定。 在中国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以前在外企的客户,咨询经常讲要common sense(常识),基于事实基于数据做正确的决定。中国除了发扬这些common sense之外,我认为有时候需要反common sense,要意识到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企业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对一个企业来说,老板真的想要什么,企业在近期需要达到什么目标,这些未必有足够全的数据和足够全的事实去做决策,而这些地方恰恰需要一些反common sense的东西,需要对中国市场和客户有足够多的理解,足够多的认识,可能对于咨询顾问来说能有一个更好的状态。 我认为对咨询顾问来讲,除了知识的学习能力,对于客户的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之外,最主要一点是咨询顾问需要有:勇气勇气是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我们不是为了做一个漂亮的流程,一个漂亮的报告,或者一套逻辑自洽的体系,而是什么东西对结果最有帮助,当提出这一点的时候是需要勇气的。你的观点可能和很多常规的看法很不一样,做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冒更大的风险,但对这个企业来说这个阶段不冒这个风险,可能在其他地方需要承担更长期的损失,或者更多的风险。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勇气是最重要的品质。无论是做咨询,还是未来离开咨询加入了客户那边,勇气是最重要的品质。 问题:“如果顾问将来的规划是想去企业做高管甚至于自己去创业,那您认为还有什么是可以在顾问阶段提前锻炼和准备的?”王拥军:这里有很多了,其中之一是参与客户的实施特别是有些长期的客户,能够参与客户的变革,看到业务的进展,把结果驱动作为最核心的指导标准,来实施项目。特别是有实施过,能够产生结果的项目,我相信这些项目对顾问的锻炼的结果会更大些。 第二点是对人性的认识除了流程规则之外,事情能不能做成,和什么人去做很有关系,用什么样的机制要求人去做很有关系。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们通常对人性的认识不足。所以我们要对客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人性的互动因素有足够的敏感度,我相信这些对进入企业后能更快的适应战场会有很大帮助。因为不是事情对了,这件事情就能做成。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做,在不同的机制下做,产生的结果可能是10倍100倍的差距。 访谈对象:傅兵 (京东集团副总裁,Accenture埃森哲)问题:您对咨询公司及咨询顾问的看法和建议是什么?傅兵:当下,企业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也有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企业是非常需要有人来帮助他们解决的,我觉得咨询公司本身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但是我们还是会看到和原来咨询公司定位的不同。第一,需要咨询帮助的更多是中小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整体的服务模式,咨询公司原来的方法论并不是特别适合。第二,原来都习惯于至上而下大的规划,咨询公司也比较擅长于大的规划,然后至上而下的落地。而我觉得未来企业管理,更强调的是自下而上的、不断的创新。 基于这些变化,对于咨询公司的挑战很大,方法论和原来不一样了。我最早也是在企业然后去了咨询公司,之后又回到企业。我觉得首先咨询公司给我带来最大的帮助是让我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从整个商业模式战略,再分解到战术层面,最后能落地的这样一套方法论,让我能从原来企业思维的局部跳出来,看到更远的方向,然后再去落地。我觉得这样的经历对自身思维的训练是有很好的帮助。 当然我们能看到的,有很多同事,一开始就是在咨询公司,没有在企业里呆过,然后直接去企业,那么他可能也会面临很多的问题。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他站在比较高的位置看企业,看的是比较抽象的企业。到企业内部之后就会发现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去解决,这个时候套用单一的方法论而不能灵活的面对,很可能就会发生一些问题。 另一方面,顾问一般不太关注也不太需要处理企业内部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那么到企业以后这方面就需要更加关注了。 至于能力,一个顾问在咨询公司更需要深扎到行业内部,除了宏观的方法论以外(包括战略和组织方法论等),更需要深入到企业运营细节的流程,以及考核等。 除了从上至下的去看一个企业以外,要更多的从下往上的去看。因为任何一个企业,具有现在这些问题,一定有它的原因,很多细枝末节的原因最后汇集到企业里,会变成比较大的问题。所以一个顾问能够更多的深扎到行业内部,然后能够深扎到问题的根源方面,然后不断的追究最底层的逻辑,我相信这个顾问即使到了企业以后,他也能很快的适应企业的需求,能够解决问题,而不是更多的提建议,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owner。这就是我觉得一个顾问在加入企业以前需要去培养的能力。另外,对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和好的企业来说,自身人员的素质已经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原先大家请咨询公司可能是因为咨询公司人员的素质、国际EMBA等等,普遍要比企业里(员工)的素质要好,所以他们能够建模型,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这已经不是现在大企业所面临最主要的问题了。现在企业所面临的,是需要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顾问在这个领域,这个专注的行业里要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和洞见,和对自己事物的看法,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我们期望看到更多像原色咨询这样专注于行业,对整个行业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同时还要具备这个行业内非常多的实践以及相应的数据。我觉得这些都是对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提供给我们非常直接的帮助。2020年代,中国的民营企业迎来了新的挑战,咨询公司也是如此。望大家携手前行,共同成长! 

0 Comments

企业物流转型物流企业,这条路该怎么走?

企业物流转型物流企业这个话题在近些年来不断被提及,如何成功地脱离“母体”,成为一家市场化的物流企业是每个企业物流设立的初衷。现在比较明显的趋势是: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都在朝同一个方向努力:“综合物流服务商”我们把物流企业分为三种类型:1、标准服务型物流企业:顺丰,德邦,三通一达等2、企业物流转型:京东,日日顺,领鲜,准时达等3、第三方物流:郑明物流,飞力达物流,宝供物流等趋势上,无论出身如何,这三类物流企业都不约而同的想成为综合型物流服务商,希望同时具备全国性服务能力,大客户定制服务能力,以及高效低成本的运营能力。这三类物流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各有优劣势。相对而言,标准服务型物流企业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最接近于“综合性物流服务商”。随着商流的不断升级迭代,物流在商流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共识。如果我们拿目前几家企业物流转型后的公司与同行比较,可以看出他们距离竞争对手还有差距。不论是从运营资产还是营收规模,体量上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食品类物流企业(企业物流型公司收入为外部业务收入)供应链服务型企业(企业物流型公司收入为外部业务收入)大件物流商(企业物流型公司收入为外部业务收入)但这不意为着企业物流转型不会成功。出身于“企业物流”的公司,也具备一项重要的基因:大客户服务能力,定制服务能力等。如果“企业物流”能做到构建全国性物流网络的同时降本增效,它距离综合性物流服务商将更进一步。我们将企业物流转型物流企业的路径分为五个阶段。大部分企业目前在市场化能力构建阶段,这个周期很长。建立纯市场化运营机制是一块“炼金石”,考验着大多数企业物流的变革。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是多种多样的,前期投入过大、布局过于传统、缺乏数字化能力、业务不够聚焦等等因素都会导致成本过大、服务水平层次不齐。企业物流转型应重点规避这些战略弱点,最大化自身原有优势,并合理借助外部合作伙伴度过阵痛期。如企业物流已经决定要独立变革成一家有战略高度,且业务模式,发展路径清晰的物流企业,我们有以下建议。企业物流转型:赛道、伙伴、提效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型的首个考验:独立化运作,并给商流创造价值。首先需要定位企业独立化运作的领域:采购物料 vs 销售物流(仓储、干线、支线、城配)。其中我们给出三个核心判断标准来判断企业的运作范围:1. 规模体量2. 在某几个链条中是否提供有竞争力的服务3. 为商流创造的价值最大化有取舍的选择业务范围,而不是一味求大求全,导致前期投资成本过高。选好赛道,但是要造一辆好车也是费时费力的活。在母公司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物流随之成长,这段时间压力也相对较小。母公司开始对企业物流有独立想法的时候,往往也是母公司需要减负的时刻。这时候诞生的物流企业就会面临市场化生存和帮母公司降本双重压力。面对这种挑战,一个可选择的策略就是找合适的伙伴。前面我们提到领先的标准服务型物流企业的优势之一就是规模和成本。那么与这些标准服务型物流公司合作其实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途径。同时,许多标准服务型物流公司也正在寻找提升客制化能力的方式。一个行业头部客户对这些物流企业来说,也是难得的资源。最后,不管你选择哪个赛道,找哪类伙伴,自身效益提升都是企业长久经营的燃料,即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我们以乳制品的物流路线为例:将各个节点做一个成本拆解:比较仓库,干线和支线端这三大运营成本,从提升的角度来说,干线一般是最有时效性的,而供应链的仓和支线受制需求和能力的因素会更多,短期内改观的空间相对会小。一般来说,仓库的布局对整体网络成本影响巨大,但是调整周期长,需要3年以上规划和很强的规划能力。而支线和成配虽然整体运营成本占比也比较大,但往往掌握在经销商手里,整个渠道变革周期和难度都很大。因此,比较而言,干线运输部分整体运营成本占比大,调整周期中等,可以通过加强管理的透明化以及资源的社会化来谋求空间。 物流企业在干线运输端的优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仓库乃至整个网络布局。典型案例就是日日顺。日日顺认为在大件领域里面,一定要掌握两端,降本增效的重点是在仓库。自2000年成立后,日日顺物流在全国建立起了全网共享的分布式三级云仓网络;目前在全国拥有10个前置仓,136个智慧物流仓,6000多家微仓和上千条班车循环专线。凭借这样的网络拓展方式,日日顺外部业务的比重逐年提高。总结观点,从企业物流转向物流企业的路上,即使最终目标是成为综合物流服务商,起步阶段也应先在高价值的业务领域投入,而不是全面开花。其次运营上优先着手于短期可以见效的运输部分,然后逐渐优化网络布局,提升整体运营的竞争力。

0 Comments

既然还没倒下,何不放手一战

“创业”一个听上去多诱人的名词。让人联想到的可能是梦想、奋斗、也可能是苦逼更有可能是无疾而终,成了别人的谈资。 在我们看来,“创业”更像是一面“魔镜”照见自己,照见远近,更照见未来。 见自己就像至尊宝看到镜子里的猴子,才知道真正的自己;并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后,才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创业的经历就是这样一面“魔镜”,你敢不敢自己照一照? 无论是冰火煎熬,抑或是一飞冲天,创业都可以急剧放大你的“贪嗔痴慢疑”。 看看魔镜里创业者的千面相:有的核名刚通过,就感觉成功已经在眼前。满口的估值上亿,先拿个一千万投资,就规划起ABCD轮,然后IPO,似乎转眼就要飞黄腾达。有的经历了一些挑战,开始抱怨团队不给力,怪罪投资人不持续输血,愤恨合作伙伴耍流氓。有的几经挫折,但还在相信“相信的力量”,实际上是不愿意面对现实。有的一朝融资成功,却忘记初心,不仅没专注发展业务,还各种牛逼,眼睛长到头顶,甚至对投资人都爱理不理。没创业,你觉得自己不会是这样。当你开始创业,这面“魔镜”会通过各种方式,让你心中的各种自我和欲求昭然若揭、无所遁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过来人劝诫,朋友不要合伙创业的原因之一。 我们接触过很多创业成功的、正在创业的、以及失败退出的朋友。这面“魔镜”比想象的更灵验更神奇。 敢直面自己内心的你,不妨用“创业”的魔镜照一下,如果你看到的还是正常的自己,恭喜你,你是那个百里挑一的。见远近 “创业”这面镜子也可以用来照创业者周遭远近的关系及生活环境,所见的将会让你更加成熟。 当你提出要创业,相信大部分人不会支持你。 对你好的人,可能出于善意不支持你。他们看到了太多的不可能,或者不愿意看到你遭罪。但是只要你坚定,他们最终还是支持的多。就像《新喜剧之王》里,女主的父亲。 创业路上,你将遇到真实残酷的世界。 任何人创业,都会遇到一些“小妖”挡路,也许他们的欺骗和恐吓已经让你逃之夭夭,也许他们的追捧和平庸已经遮掩了成功的道路,使你无法到达真正的西天,更无法取到真经。 当你走入这个赛场,观望,质疑,嘲笑乃至绊脚都将是常态。有很多不支持你的人,在你提出创业的那刻起,就在等待看你失败的那一天。大公司还常流行一个论调,“当你离开了这平台,将什么都不是”。很多人深信不疑,自然也不会看好你,认为你不可能成为例外。 实际上,他是不看好自己。但同时,你也会看到有一些实际有能力的朋友会帮你介绍客户、引荐投资人、联络人才与合作伙伴、资助你、帮你站台……,这些朋友,是真心期待你成功的。 见未来 “创业”这面魔镜,更有魔力的地方在于它会照见未来,看得见将来远期的成功和失败。大多数人事业上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短期和现实的,因为大家更愿意采用当前的付出与获取的价值来衡量和判断。而创业的人事业成功似乎更难评价,他们追求的价值创造往往在不知多远的未来,需要在自己的魔镜里才看得到。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景,但有多少员工能真正理解和践行?非不为也,实不愿也,因为员工会觉得这与自己的追求和努力有多大的关系呢?而创业的人不一样,心之所念,必然穷所有之力而为之。放眼望去,几乎所有公司都会提倡为客户创造价值,但似乎只有创业公司、创业者才真有这份执念。因为如果不创造价值,创业便不会成功,而这些一定是在历经风雨、承受磨难之后才能获得。此时,魔镜会告诉你,哪些是成功的真谛,值得你去奋斗而不后悔,哪些是障眼法,浮云散去,留不下一丝痕迹。只有魔镜才可以让我们在看不清时,坚持初心,即便失败,也应云淡风轻,不负年华。所以,原色咨询虽然已经成立三年,但我们从来不说自己是在创业,既不想带上“创业”的高帽子,也不敢给自己和朋友过多的期望是我们对创业的谨慎,也是对创业的敬畏。 然而,我们何其幸运,过去三年,众多朋友出钱出力,推荐客户和伙伴,推荐人才和产品,让我们非常感动,也让我们感到为客户服务的幸福。好多朋友对我们努力给予鼓励,为我们点赞,我们感激之余更为忐忑。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做得不够好,是朋友们对我们太过宽容。 此时此刻,我们不禁反思,倘若循序老路,不给自己施点压,不在魔镜面前好好照一下,定然有负朋友们的期望和自己内心的追求。所以我们决定,现在开始“创业”了!我们准备认认真真的干一场! 更聚焦行业我们强调聚焦于食品和物流行业的管理咨询,但是之前的聚焦更多的是选择为食品和物流行业的客户提供服务,真正的行业深度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多的精英愿意真正扎根行业,从战略设计深入到运营落地的全过程。陪伴客户从领先走向领袖的道路不是只在云端,更需要搭建连接天上地下的阶梯,只追求客户真正价值的实现。 物流行业,我们需要深入:快递、快运、专线、车队、仓储、园区、地产;空运、铁路、海运、机场、港口;国际贸易、跨境电商、海外仓;冷链、危化、特种物流…上述细分领域相关的宏观分析、政策法规、行业趋势、运营模式、成本结构、IT架构、人才状况、技术装备、生态资源。 食品行业,我们需要深入:所有食品饮料细分领域全价值链上各业态的深入,包括:餐饮、零售、批发;中央厨房、食品工厂;农产品、饲料、种子;以及价值链上相关的研发、设计、包装、装备、微生物、添加剂等公司涉及的内外部环境以及运营。如果您是行业专家,或者是在这些行业有经验的咨询顾问,我们热忱的欢迎您的加入。更深入的服务原色三周年活动期间,采访了多为从顶级咨询公司加入企业的大咖高管,听取对原色咨询的意见和反馈。大咖们对咨询公司和顾问的关键要求是:“更加专注行业,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市场特殊性和企业的环境,更深入企业的落地交付乃至应该拣起袖子一起干。” 基于客户的核心需求,我们除了现有的行业聚焦,还需要扩大深入服务的能力。需要扩大从战略落地,管理升级,数字化运营,投融资等全方位的服务。如果您期望既具备专业服务的精神,又有机会进入企业共同推进甚至操盘实际业务,为将来真正进入企业或者创业做好准备的话,我们热忱的欢迎您的加入。 原色咨询三周年,我们定位做一家“顶级的咨询公司”,为了“成就领袖级的商业”。这么装逼的过了三年,既然还没倒下,何不大干一场,任性的追求创业成功? 我们一起!

0 Comments

布局2020年代:“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设计

经济规模扩大,市场化程度提高,同时伴随着增速的放缓,将让企业之间的竞争在2020年代更上一个台阶。很多企业对自己的业务模式,盈利模式“不自知”,这将严重阻碍其可持续发展。讲得直白一点,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并不清楚自己过去为什么成功,也不知道未来如何继续领先。 三季度是很多公司进行战略规划的季节了。在制定战略采取行动之前,建议各位认真剖析一下自己的业务模式,做到“知己知彼(客户)”再进行战略规划。 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主张我们发现,很多公司对自己的“价值主张”有很大的误解,特别是那些自己认为“产品领先”的公司。因此在进市场洞察和客户选择的时候出现混乱和摇摆。下图是三种类型的“价值主张”,简单的说就是:客户为什么购买你的产品/服务。我们简单展开一下就能发现这种误解之深。                           成本领先成本领先是站在客户的角度看总成本而不是站在卖方看价格。 我先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出差,把我的戒指忘在了酒店。酒店在打扫房间的时候发现了放在床头柜的戒指并给我来电,但是我已经上了火车,因此约定请酒店将我的戒指快递到我家。你觉得我会选择什么快递公司?我相信我们的选择应该差不多。我选的是顺丰,你也可能选EMS。 我认为,顺丰对客户而言是“成本领先”的公司。你可能会反对,因为你觉得“通达”等电商快递才是“成本领先”而顺丰显然是“产品领先”,顺丰的价格可能是通达的两倍甚至更高而且服务更好。我的答案是:顺丰和通达都是“成本领先”的公司,但是他们的客户群不同,客户的成本结构不同。 所以,最大的误区自于对“成本”的视角和定义。业务设计的核心都是从客户出发,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成本结构。客户的成本可能包括:购买成本使用成本维护成本机会成本(机会收益或者机会损失)时间成本心理成本(由于不确定产生的提心吊胆)当我要快递一颗戒指,我考虑的成本不仅仅是快递的价格,对于可能出现的就算万分之一的丢失可能,以及对于这种担心对我造成的心理负担都是成本。在考虑了这部分成本后,我选择顺丰是低成本的。(这种心理成本有严谨的理论支持哦,也是资本市场“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论基础) 所以很多高价的商品和服务,本质上都是抓住了"从客户的视角,总成本最低"的定位。这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设计。 按照这个逻辑,我判断目前市场上很多定位于“产品卓越”的公司事实上都是“产品领先”。这种正确的认知非常关键,因为客户可能无法准确的描述自己的需求和成本结构,这需要企业自身对客户有深刻的洞察力。 再比如,在京东商城消费的主要客户,其成本结构和拼多多的主要客户显然不同。京东商城需要降低的是目标客户非价格部分的成本:更多品类(减少多渠道选择的时间成本),假货的风险(直接成本,心理成本,机会损失),物流配送(时间成本),退货处理(时间成本)。因为“多,快,好”,所以“省”的更多是心理成本,时间成本以及机会成本。 产品卓越产品卓越不仅是产品优秀,而是客户对你在产品卓越上的一种认知。 当我们提到产品卓越的时候,能够想得起来的就比较少了。顺丰,京东都被归入“成本领先”,甚至华为也是。任正非先生在讲5G竞争的时候,也是强调:不用华为的5G产品,客户需要多付出多少成本。你看华为也是“成本领先”吧。 产品卓越首先想到的更多是苹果,谷歌,特斯拉等公司。当苹果发布新产品的时候,你心中期待的都是“革命性”,“划时代”的新产品,这就是你心中对苹果的定位。当苹果没办法持续推出“革命性”,“划时代”的产品的时候,你就会失望。 国内在科技领域,“大疆无人机”应该可以算得产品卓越的公司,但这样的公司数量还远远不够(电子游戏?)。我们也观察到有些行业具有很强的产品创新精神,比如:餐饮。我们中国食客对于产品创新的需求之强烈驱动了每个餐馆厨师的创新精神以及各类网红店的陆续爆发。但是,做到真正的产品卓越,能够持续保持很强创新能力的公司似乎还不多见。 客户亲密比客户更了解客户,并满足其需求。 大量的专业服务公司都是客户亲密类型的价值主张,但是只有做到“比客户更了解客户”并能够满足其需求才能成为成功的商业模式。 典型的合同物流公司能够为企业客户提供从仓储,运输,派送甚至金融服务,但是能够做到比客户能了解其供应链痛点,帮助客户降低总体供应链,库存成本,提高订单履约率(帮助客户增收),帮助客户扩大销售范围(比如跨出区域走向全国甚至全球)等洞察和能力都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更准确的来说是“绑定几个大客户的外包公司”,离真正的客户亲密还很遥远。 价值主张的跃迁坚持任何一种价值主张都可能成为世界顶级的公司,但是在不同的价值主张下进行调整是非常艰难的(有些公司总是觉得“成本领先”好像比较低档,现在知道这是误解)。我们看到在新技术的支持下,特别是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在“成本领先”和“客户亲密”两个维度上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对于一般的企业形成了碾压的态势。 比如:淘宝显然是“成本领先”的,无论商品数量,商品价格,配送速度等等都降低了客户的总体成本;同时阿里系在每一个流量入口,每一个生活场景对每一个用户的精准分析,接近做到了“比你更了解你”并提供场景化的产品和服务的状态。同时在两个维度上的高分,当他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和客户的时候形成的对客户全方位的粘性确实很难被挑战了。 结语”以客户为中心“是所有商业组织的基础逻辑。无论是“成本领先”,“产品卓越”还是“客户亲密”的价值主张,都需要“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设计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0 Comments

从CFO到CEO,这么近,那么远

很多人认为CFO在公司高管中是最受信任的也相对稳定的职位。然而最近一段时间,我接触的好几个企业都更换了财务一把手。这几个财务负责人,既有上市功臣,也有空降高管。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因为老板觉得CFO没有达到他的心理预期。老板希望财务能协助他/她工作,甚至主导公司的经营管理,但很明显,美好的预期并未达成。通常理解下,财务部是一个非常严谨、专业但“偏保守”的部门。财务部去承接涉及面更为广泛且不确定性很高的经营管理工作,很多时候都是“被逼的”。就像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一样,财务负责人通常就被CEO寄予了这样的厚望。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在一份CEO调研报告中CEO们对CFO的期待和现实评价:不难发现大部分CEO还是感觉到CFO更多的只是资本市场高手,并不是他们期待中的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的得力助手。这里,我们引用IBM商业价值研究院CFO调研的结果,财务和业务能力双高的优秀财务人员,被誉为企业的“价值整合者”。这里就明确提出CFO应具备财务和业务的双重能力。资料来源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 全球CFO调研(2013年)用直白的语言总结优秀财务负责人需要具备的能力:看得清问题,给得出证据任正非曾经说过,数据是公司的核心资产,要像经营资本一样来“经营数据”。而数据是财务拥有的最大资产,财务从逻辑上是“经营数据”的最合适的部门。能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是提升财务部门业务洞察力的核心。所谓“经营数据”的起点就是看得清问题,给得出证据。我们以销售预测为例,介绍一个国际领先公司(B2B)的销售预测方法。这种方法是基于销售团队进行销售预测,结合预测模型来预测公司在季度末的销售额。听上去好像没有财务的事情,但实际这个工作的主导部门是财务加销售。这方法大致分为四步:第一步是销售人员按照公司规定在销售管理系统中维护未来的订单预测和目前订单的状态(例如是刚开始撩客户,还是已经谈了八九不离十了)。后面的步骤就全都交给了财务。财务拿着这些销售团队所有的历史预测数据,然后优雅的对着销售们说:“对不起,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忽悠….”“Tom从来就是夸大自己的预测,基本上能兑现70%就已经是奇迹了。”“Jerry总喜欢藏着点啥,就怕别人完不成地主给你加租。”所有的判断都是基于历史上这些团队的预测和实际达成为依据,通过模型调整了销售团队的输入。全球范围内,公司的销售预测准确率始终在98%以上。在这个案例里面,不难发现,经营数据比处理数据难很多。以往,财务能及时高效的提供报表已经是不错的表现了,之后往往就将报表给到业务部门自己去做分析问题。数据对他们来说只是完成本职工作的输入,而且范围也常局限在财务核算数据以内。经营数据则远不止于此。一来是要能整合数据。就像上面的这个案例那样,整合了销售和财务的数据。企业需要不断整合更多的数据,演变出其他的预测模型来不断优化和提升预测准确度;二来就是确保数据质量尽可能可靠。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做起来非易事。要知道华为的集成财经项目(IFS)前后一共7年,之前一半的时间都是在不断优化流程,提高核算质量。而提高输入确认的准确度是IFS项目群的目标之一。听得懂方案,推得动落地如果说“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寻找问题”总体体现的是一种财务业务结合的能力,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考验一个CFO有没有能力扮演CEO角色的标准。按照日常经营管理的方式,找出问题之后,业务部门会有相应的提升方案。不少企业并没有设置COO这个角色,所以检查这些方案并确保这些方案落地的一般是老板。尽管老板有经验也有足够的决策权,但这份精力依然是很大的投入。所以老板需要一个能扛起经营管理的副手,其实也就相当于二把手。在欧美企业中,财务负责人承担这个角色的不在少数。以前和一些IBM的老CFO聊天,他们总是开玩笑说:在IBM,如果老板不小心被车撞了,CFO马上就得顶上。这项能力确实很难。单纯的财务背景干不了,空降高管如果不是同行业背景也很难,需要有足够的业务背景和人脉根基。这里就遇到了一个人才来源的问题。从方向上说,一方面是培养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另一个方面是在业务人员中培养财务能力。在华为,财经体系晋升到一定级别,是必须有一线项目财务管理经验的。同时,大量的业务骨干也转到了财经体系。(我当时项目的两任项目经理都出自交付体系)这样,人员上有足够的流动和技能互补,逐渐培养出了一支出色的团队。上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随着基础财务工作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财务人员的精力会更多的投入经营决策、战略制定等高附加值工作中。但是这个领域并非财务的强项,如果没有办法真正去驱动业务,那么财务只能是刷存在感。财务需要“举得起,放得下”。举得起,是指格局要更高,眼界要更宽。放得下,就是放下身段,以空杯心理参与业务,学习业务。国内领先物流企业CFO的成长之路:借鉴一位上市公司CFO的职业历程,套用一句老话:英雄不问出处。科班出身的财务人员未来会越来越多的面临来自业务部门人员的内部竞争。思维和定位的转型,都是必然。

0 Comments

原色“新”声|4A广告公司客户经理的原色咨询转型之路

原色咨询即将步入第四个年头,过去三年以来,不断有年轻的新鲜血液受到原色价值观的感召加入我们的队伍,他们或是初出校园的社会新新人,或是来自其它行业的转型探索者,但相同的是,他们都选择了原色!近期,我们会推出一系列来自原色年轻顾问们的“新”声……大家好,我是加入原色咨询半年多的年轻顾问陆峰,大家都叫我Kevin。此时此刻我坐上了飞往广州的航班,而前往南方的航班一如既往的晚点了。于是我打开电脑,打算写写关于自己转行跨界进入咨询行业的故事。加入原色咨询前,我在一家位于CBD的外企4A广告公司担任客户经理。当时服务的主要客服是埃克森美孚的润滑油条线,而我主要负责线下活动及公关模块。外企所注重的标准化、流程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确保结果的可靠以及准确性,但久而久之过于流程化之后我发现自己似乎只是整个大型机器中的一个渺小的螺丝钉,每天的工作非常流程化、标准化,所需要做的就是“按流程办事”。与此同时,感受到自己对于埃克森美孚这样一个“航母”级的企业就“业绩”而言影响微乎甚微。我开始思考,自己对客户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有一天突然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我所做的工作是“执行”,“要做什么”这个方向层面的问题客户其他们部门已经思考并得出了答案。而我意识到,良好的执行固然重要,但是找到正确的方向,似乎更有价值。我希望成为一个能给客户正确的方向性建议,并帮助落地从而提升业绩的人,而管理咨询似乎与我的想法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机缘巧合间认识了Albert,于是毛遂自荐跨行加入了原色。当时原色刚成立两年,第一次面试是在裸心社完成的。说实话,当时的场景跟我想象中的“咨询公司”似乎不太一样。因为在此之前,当我想到“咨询”,不自觉会与麦肯锡、波士顿的高大上相联系。而对比当时的原色,因为刚成立不久的原因,租用了裸心社进行办公,我还是有一丝小奇怪。因为在我的脑海中似乎采用联合办公的企业都是一些小微型个体企业,这与“咨询”似乎不太搭边。(现在公司有了自己独立的办公室搬到了虹桥天地,后来发现似乎的确咨询公司其实只要共享办公即可,因为基本上同事都在项目上在客户企业,办公室的利用效率的确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在短短两小时的面试时间里,我就被Albert以及晓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让我感受到,虽然公司比较小,但是从合伙人的背景经历以及个人能力角度来看,这是应该是一家比较有潜力并且应该会成功的企业,并且在面试的最后Albert简单透露了自己的愿景是希望帮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这一点虽然颇具画饼意味,但还是着实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企业家广阔的胸怀与远大的愿景。当收到offer的那一刻我还是非常开心的,首先是对即将踏入一个新行业的新鲜感,其次是感受到了虽然还未见过面的同事的热情。说实话当时刚加入公司群的时候因为除了见过两个合伙人之外其他人都是网友,感觉会很拘谨,后来在群里面的聊天当中发现大家相处都很和谐融洽。当时我就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氛围很不错的企业吧,也从侧面了解了下,公司人员流动情况,当时成立两年30多名同事的离职率为0,似乎也印证了我的猜测。(现在三年,有三位同事因为个人原因离开了原色,但是仍然与公司其他同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进入了一个新的行业,很多专业性的东西得从头学起,刚开始的确比较艰难,但幸运的是对于顾问来说,学习能力恰巧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记得当初第一个项目做PMO以及BTIT变革,刚进项目的时候项目已经到中期,而对于一个外行的我来说,什么是PMO,什么是BTIT,用来干嘛的?听都没听过…于是我耐耐心心,不知道的百度,百度不出来的问各个同事,虽然第一个项目似乎只是去适应适应感觉像打了个酱油一样一个月就离开了,但是当我现在回想起第一个项目的时候,至少对PMO以及BTIT是用来干嘛做什么,以及在有客户遇到相似问题的时候似乎可以找到一些感觉了。但是好景不长,刚有感觉就去了第二个项目,后来我才发现,似乎这种节奏就将会是常态,当你结束磨合期开始对项目有感觉的时候,可能项目也就快结束,你得开始新的客户新的项目了。如果对行业不了解,对企业不了解,又得从头再做一次学习与积累。在这大半年中,也经历了三四家客户,可以说相比之前刚进入公司,在物流行业的知识积累肯定是多了很多,虽算不上“老司机”但是行业基本常识以及部分洞察多少已经具备了。而且我发现其实很多企业、很多问题,都是存在着共性的,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熟能生巧”吧,这也正是咨询顾问的手艺所在。细细想想,在加入原色大半年来,要说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学会了怎么去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一点除了在工作中,在生活中也很实用。以前一直有点难抉择综合症,现在看问题就把决策做成了一个模型,用不同的维度来分析、加权,最后做个量化的评判,得出一个最终决策,这样似乎更科学也更有说服力。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管理学知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因为发现其实不管是管理企业、还是管理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相通的。但是这一点有的时候也有点副作用,凡是物极必反,太讲逻辑与道理也未必是好事,比如跟女朋友聊天的时候太讲道理会被觉得不浪漫,吵架的时候太讲逻辑也没用,因为女生吵架是不讲逻辑的…三年来原色咨询也在不断的壮大与发展中,也希望有更多的新鲜血液小鲜肉小伙伴的加入,如果你(太洗脑以及很虚的我就不多说啦)想要攒很多酒店、机票积分用来以后自己旅游使用(当然有没有时间旅游我们再说哈哈)想每天上班不去挤地铁可以打车上班想出差的时候还有额外的差旅补贴想有每年两次国内外旅游团建想认识一群有意思的小伙伴、以及和蔼可亲的顾问及合伙人想尝试学会很有逻辑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就拿起你的简历发送到hr@uanser.com,加入我们吧但也请你做好准备因为你可能会项目在外地,连续几个月长期出差住酒店,周六周日才能回上海见男/女朋友项目汇报着急连夜赶报告写PPT连续一周在坐高铁、坐飞机、坐汽车多式联运在路上当然,我们相信每一份付出都会有回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