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还没倒下,何不放手一战

“创业”一个听上去多诱人的名词。让人联想到的可能是梦想、奋斗、也可能是苦逼更有可能是无疾而终,成了别人的谈资。 在我们看来,“创业”更像是一面“魔镜”照见自己,照见远近,更照见未来。 见自己就像至尊宝看到镜子里的猴子,才知道真正的自己;并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后,才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创业的经历就是这样一面“魔镜”,你敢不敢自己照一照? 无论是冰火煎熬,抑或是一飞冲天,创业都可以急剧放大你的“贪嗔痴慢疑”。 看看魔镜里创业者的千面相:有的核名刚通过,就感觉成功已经在眼前。满口的估值上亿,先拿个一千万投资,就规划起ABCD轮,然后IPO,似乎转眼就要飞黄腾达。有的经历了一些挑战,开始抱怨团队不给力,怪罪投资人不持续输血,愤恨合作伙伴耍流氓。有的几经挫折,但还在相信“相信的力量”,实际上是不愿意面对现实。有的一朝融资成功,却忘记初心,不仅没专注发展业务,还各种牛逼,眼睛长到头顶,甚至对投资人都爱理不理。没创业,你觉得自己不会是这样。当你开始创业,这面“魔镜”会通过各种方式,让你心中的各种自我和欲求昭然若揭、无所遁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过来人劝诫,朋友不要合伙创业的原因之一。 我们接触过很多创业成功的、正在创业的、以及失败退出的朋友。这面“魔镜”比想象的更灵验更神奇。 敢直面自己内心的你,不妨用“创业”的魔镜照一下,如果你看到的还是正常的自己,恭喜你,你是那个百里挑一的。见远近 “创业”这面镜子也可以用来照创业者周遭远近的关系及生活环境,所见的将会让你更加成熟。 当你提出要创业,相信大部分人不会支持你。 对你好的人,可能出于善意不支持你。他们看到了太多的不可能,或者不愿意看到你遭罪。但是只要你坚定,他们最终还是支持的多。就像《新喜剧之王》里,女主的父亲。 创业路上,你将遇到真实残酷的世界。 任何人创业,都会遇到一些“小妖”挡路,也许他们的欺骗和恐吓已经让你逃之夭夭,也许他们的追捧和平庸已经遮掩了成功的道路,使你无法到达真正的西天,更无法取到真经。 当你走入这个赛场,观望,质疑,嘲笑乃至绊脚都将是常态。有很多不支持你的人,在你提出创业的那刻起,就在等待看你失败的那一天。大公司还常流行一个论调,“当你离开了这平台,将什么都不是”。很多人深信不疑,自然也不会看好你,认为你不可能成为例外。 实际上,他是不看好自己。但同时,你也会看到有一些实际有能力的朋友会帮你介绍客户、引荐投资人、联络人才与合作伙伴、资助你、帮你站台……,这些朋友,是真心期待你成功的。 见未来 “创业”这面魔镜,更有魔力的地方在于它会照见未来,看得见将来远期的成功和失败。大多数人事业上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短期和现实的,因为大家更愿意采用当前的付出与获取的价值来衡量和判断。而创业的人事业成功似乎更难评价,他们追求的价值创造往往在不知多远的未来,需要在自己的魔镜里才看得到。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景,但有多少员工能真正理解和践行?非不为也,实不愿也,因为员工会觉得这与自己的追求和努力有多大的关系呢?而创业的人不一样,心之所念,必然穷所有之力而为之。放眼望去,几乎所有公司都会提倡为客户创造价值,但似乎只有创业公司、创业者才真有这份执念。因为如果不创造价值,创业便不会成功,而这些一定是在历经风雨、承受磨难之后才能获得。此时,魔镜会告诉你,哪些是成功的真谛,值得你去奋斗而不后悔,哪些是障眼法,浮云散去,留不下一丝痕迹。只有魔镜才可以让我们在看不清时,坚持初心,即便失败,也应云淡风轻,不负年华。所以,原色咨询虽然已经成立三年,但我们从来不说自己是在创业,既不想带上“创业”的高帽子,也不敢给自己和朋友过多的期望是我们对创业的谨慎,也是对创业的敬畏。 然而,我们何其幸运,过去三年,众多朋友出钱出力,推荐客户和伙伴,推荐人才和产品,让我们非常感动,也让我们感到为客户服务的幸福。好多朋友对我们努力给予鼓励,为我们点赞,我们感激之余更为忐忑。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做得不够好,是朋友们对我们太过宽容。 此时此刻,我们不禁反思,倘若循序老路,不给自己施点压,不在魔镜面前好好照一下,定然有负朋友们的期望和自己内心的追求。所以我们决定,现在开始“创业”了!我们准备认认真真的干一场! 更聚焦行业我们强调聚焦于食品和物流行业的管理咨询,但是之前的聚焦更多的是选择为食品和物流行业的客户提供服务,真正的行业深度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多的精英愿意真正扎根行业,从战略设计深入到运营落地的全过程。陪伴客户从领先走向领袖的道路不是只在云端,更需要搭建连接天上地下的阶梯,只追求客户真正价值的实现。 物流行业,我们需要深入:快递、快运、专线、车队、仓储、园区、地产;空运、铁路、海运、机场、港口;国际贸易、跨境电商、海外仓;冷链、危化、特种物流…上述细分领域相关的宏观分析、政策法规、行业趋势、运营模式、成本结构、IT架构、人才状况、技术装备、生态资源。 食品行业,我们需要深入:所有食品饮料细分领域全价值链上各业态的深入,包括:餐饮、零售、批发;中央厨房、食品工厂;农产品、饲料、种子;以及价值链上相关的研发、设计、包装、装备、微生物、添加剂等公司涉及的内外部环境以及运营。如果您是行业专家,或者是在这些行业有经验的咨询顾问,我们热忱的欢迎您的加入。更深入的服务原色三周年活动期间,采访了多为从顶级咨询公司加入企业的大咖高管,听取对原色咨询的意见和反馈。大咖们对咨询公司和顾问的关键要求是:“更加专注行业,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市场特殊性和企业的环境,更深入企业的落地交付乃至应该拣起袖子一起干。” 基于客户的核心需求,我们除了现有的行业聚焦,还需要扩大深入服务的能力。需要扩大从战略落地,管理升级,数字化运营,投融资等全方位的服务。如果您期望既具备专业服务的精神,又有机会进入企业共同推进甚至操盘实际业务,为将来真正进入企业或者创业做好准备的话,我们热忱的欢迎您的加入。 原色咨询三周年,我们定位做一家“顶级的咨询公司”,为了“成就领袖级的商业”。这么装逼的过了三年,既然还没倒下,何不大干一场,任性的追求创业成功? 我们一起!

0 Comments

布局2020年代:“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设计

经济规模扩大,市场化程度提高,同时伴随着增速的放缓,将让企业之间的竞争在2020年代更上一个台阶。很多企业对自己的业务模式,盈利模式“不自知”,这将严重阻碍其可持续发展。讲得直白一点,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并不清楚自己过去为什么成功,也不知道未来如何继续领先。 三季度是很多公司进行战略规划的季节了。在制定战略采取行动之前,建议各位认真剖析一下自己的业务模式,做到“知己知彼(客户)”再进行战略规划。 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主张我们发现,很多公司对自己的“价值主张”有很大的误解,特别是那些自己认为“产品领先”的公司。因此在进市场洞察和客户选择的时候出现混乱和摇摆。下图是三种类型的“价值主张”,简单的说就是:客户为什么购买你的产品/服务。我们简单展开一下就能发现这种误解之深。                           成本领先成本领先是站在客户的角度看总成本而不是站在卖方看价格。 我先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出差,把我的戒指忘在了酒店。酒店在打扫房间的时候发现了放在床头柜的戒指并给我来电,但是我已经上了火车,因此约定请酒店将我的戒指快递到我家。你觉得我会选择什么快递公司?我相信我们的选择应该差不多。我选的是顺丰,你也可能选EMS。 我认为,顺丰对客户而言是“成本领先”的公司。你可能会反对,因为你觉得“通达”等电商快递才是“成本领先”而顺丰显然是“产品领先”,顺丰的价格可能是通达的两倍甚至更高而且服务更好。我的答案是:顺丰和通达都是“成本领先”的公司,但是他们的客户群不同,客户的成本结构不同。 所以,最大的误区自于对“成本”的视角和定义。业务设计的核心都是从客户出发,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成本结构。客户的成本可能包括:购买成本使用成本维护成本机会成本(机会收益或者机会损失)时间成本心理成本(由于不确定产生的提心吊胆)当我要快递一颗戒指,我考虑的成本不仅仅是快递的价格,对于可能出现的就算万分之一的丢失可能,以及对于这种担心对我造成的心理负担都是成本。在考虑了这部分成本后,我选择顺丰是低成本的。(这种心理成本有严谨的理论支持哦,也是资本市场“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论基础) 所以很多高价的商品和服务,本质上都是抓住了"从客户的视角,总成本最低"的定位。这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设计。 按照这个逻辑,我判断目前市场上很多定位于“产品卓越”的公司事实上都是“产品领先”。这种正确的认知非常关键,因为客户可能无法准确的描述自己的需求和成本结构,这需要企业自身对客户有深刻的洞察力。 再比如,在京东商城消费的主要客户,其成本结构和拼多多的主要客户显然不同。京东商城需要降低的是目标客户非价格部分的成本:更多品类(减少多渠道选择的时间成本),假货的风险(直接成本,心理成本,机会损失),物流配送(时间成本),退货处理(时间成本)。因为“多,快,好”,所以“省”的更多是心理成本,时间成本以及机会成本。 产品卓越产品卓越不仅是产品优秀,而是客户对你在产品卓越上的一种认知。 当我们提到产品卓越的时候,能够想得起来的就比较少了。顺丰,京东都被归入“成本领先”,甚至华为也是。任正非先生在讲5G竞争的时候,也是强调:不用华为的5G产品,客户需要多付出多少成本。你看华为也是“成本领先”吧。 产品卓越首先想到的更多是苹果,谷歌,特斯拉等公司。当苹果发布新产品的时候,你心中期待的都是“革命性”,“划时代”的新产品,这就是你心中对苹果的定位。当苹果没办法持续推出“革命性”,“划时代”的产品的时候,你就会失望。 国内在科技领域,“大疆无人机”应该可以算得产品卓越的公司,但这样的公司数量还远远不够(电子游戏?)。我们也观察到有些行业具有很强的产品创新精神,比如:餐饮。我们中国食客对于产品创新的需求之强烈驱动了每个餐馆厨师的创新精神以及各类网红店的陆续爆发。但是,做到真正的产品卓越,能够持续保持很强创新能力的公司似乎还不多见。 客户亲密比客户更了解客户,并满足其需求。 大量的专业服务公司都是客户亲密类型的价值主张,但是只有做到“比客户更了解客户”并能够满足其需求才能成为成功的商业模式。 典型的合同物流公司能够为企业客户提供从仓储,运输,派送甚至金融服务,但是能够做到比客户能了解其供应链痛点,帮助客户降低总体供应链,库存成本,提高订单履约率(帮助客户增收),帮助客户扩大销售范围(比如跨出区域走向全国甚至全球)等洞察和能力都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更准确的来说是“绑定几个大客户的外包公司”,离真正的客户亲密还很遥远。 价值主张的跃迁坚持任何一种价值主张都可能成为世界顶级的公司,但是在不同的价值主张下进行调整是非常艰难的(有些公司总是觉得“成本领先”好像比较低档,现在知道这是误解)。我们看到在新技术的支持下,特别是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在“成本领先”和“客户亲密”两个维度上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对于一般的企业形成了碾压的态势。 比如:淘宝显然是“成本领先”的,无论商品数量,商品价格,配送速度等等都降低了客户的总体成本;同时阿里系在每一个流量入口,每一个生活场景对每一个用户的精准分析,接近做到了“比你更了解你”并提供场景化的产品和服务的状态。同时在两个维度上的高分,当他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和客户的时候形成的对客户全方位的粘性确实很难被挑战了。 结语”以客户为中心“是所有商业组织的基础逻辑。无论是“成本领先”,“产品卓越”还是“客户亲密”的价值主张,都需要“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设计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0 Comments

进口食品商品供应链二三事

2019年中食展(SIAL)刚刚落下帷幕,笔者到中食展去见了几位食品企业老板,大家对进口食品商品供应链运营管理怎么做都比较有兴趣。于是总结了关心的几个共性“薄弱”环节,跟大家做观点分享。01/客户和市场在消费品分销各个环节,谁更了解客户和市场,谁就有更大话语权。因此,经营进口食品企业通常就有自有品牌、代理品牌和服务品牌的模式。由于服务品牌对于客户和市场有很好的掌控能力,经销商只能在交易环节中扮演垫资和配送等服务角色;代理品牌经销商通常对代理品牌的目标客户群和市场都有较好的洞察,比品牌厂家更懂,这样,才能很好地维持长期地品牌合作;优秀的进口食品企业,很好的掌握了客户和市场,采用海外OEM贴牌方式经营自有品牌食品,在进口食品领域奠定了稳固的战略控制点。我们观察到进口食品贸易行业比较分散,特别是民营企业规模有限,数据采集也很困难,短期在企业内部建立专业的市场洞察团队并不现实,因此,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从第三方公司(比如尼尔森等)购买市场报告。对于客户和市场的了解通常需要回答以下几个核心问题:A.市场总容量?目标市场容量?(按品类、区域、渠道维度分析)B.市场总增量/增速?你的增量和增速?差距?(按品类、区域、渠道维度分析)C.竞争对手对标分析(商品、供应链、运营、组织等)D.谁是客户(分品牌的典型客户画像)Tip 1:长期看,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需要建立市场洞察团队和能力,一方面可以招聘有经验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请管理咨询公司帮忙导入,培养核心团队。Tip 2:中国消费者对大部分进口食品品牌的认知不足,经销商在品牌营销层面可以有更多的盈利模式创新的机会,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交易上。02/商品策略进口食品通常Lead Time在3-4个月,季节性也比较强,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商品策略就会成为重要运营要素。商品策略就是制定为实现“六个准确”(把准确的商品,在准确的时间,用准确的促销方法和准确的价格,通过准确的渠道,卖给准确的消费者)的业务规则。该策略也是销售执行的重要指引,并需要定期的回顾和修正。由于进口食品行业保质期、Lead Time等因素,很容易造成过半保的风险,因此,通常有以下业务规则需要明确:供应链管理策略: 明确满足客户服务水平的供应链策略库存分配规则:定义库存分配的优先级、额度,分配规则库存消化规则:定义商品滞销风险的情况下,库存消化的原则有效期规则: 定义商品的有效期业务规则库存持有策略:定义合适的物流网络布局,满足客户服务水平毛利策略:公司对于该品牌的毛利要求,以及定义量和利之间的业务关系上市策略:新品上市前、导入期的营销策略下市策略:商品下市的业务策略客户策略:客户服务水平定义,客户分群等区域/渠道策略:明确区域和渠道合作关系……Tip 3:由于各种多样性的因素,经销商并不苛求各个品牌的商品策略的统一。但将会带来的运营复杂度的挑战,需要做好业务设计和数字化平台支撑。Tip 4:策略的制定,需要有足够的数据/证据的支持。比如历史销售数据、市场分析、战略合作客户、客户开发计划等。Tip 5:商品创新也是进口食品商的机会点,通过联合研发、联合品牌、包装创新等措施来提升商品竞争力。03/供应链弹性食品保质期过半保则价值大减,当有效期过半,或者不能及时处理时,就会以断崖式降价甩卖,一般是在自主餐厅、工厂食堂、婚宴等封闭渠道流通。进口食品的采购周期长,往往商品到港口时可售期只有1个月,甚至还有到港已经过半保的情况。远渡重洋而来的洋货们,因为快要到期,降格为廉价处理品,横七竖八堆放在店里尽管进口食品供应链相对比较刚性,但是也不是没有降低保质期风险的改善机会。机会点1:品牌商计划协同。通过品牌商的生产计划和船期协同,衔接生产-租船订舱-陆运-海运之间的节奏,尽量降低在国外的运输存储中转时间,预计有3-7天的时间机会;机会点2:铁运代替海运。中欧班列国内已经开通了苏州、武汉、郑州、成都、合肥等城市,相比海运,可以节省2/3的时间。当然铁运比海运要贵,但从保质期风险、销售效率、资金周转等综合因数考虑,应该是有提升运营的机会。机会点3:中文标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请品牌商使用合规的中文标签,这样在进口清关时,可以节省贴标的时间和费用。预计有3-5天的时间机会。机会点4:销售在途商品。现在进口水果的销售基本是采用这样的方式,当车厘子还在海上时,已经做好了分销和零售计划,货物到港即以第一时间配送到零售点(或消费者)。机会点5:进口物流运营优化。整合优化进口物流计划、配送路径、仓储等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转运环节,提升导购直配比例。机会点6:社区团购。利用自营社区团购渠道,销售临半保商品,挽回库存损失。机会点7:优化分销物流网络。通过优化CDC、RDC、前置仓布局,提升客户水平,降低物流时间。Tip 6:食品行业普遍毛利低,提升供应链运营效率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进口食品运营复杂,工作量大。近年来,通过流程机器人来代替部分人力已经成为趋势。

0 Comments

从CFO到CEO,这么近,那么远

很多人认为CFO在公司高管中是最受信任的也相对稳定的职位。然而最近一段时间,我接触的好几个企业都更换了财务一把手。这几个财务负责人,既有上市功臣,也有空降高管。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因为老板觉得CFO没有达到他的心理预期。老板希望财务能协助他/她工作,甚至主导公司的经营管理,但很明显,美好的预期并未达成。通常理解下,财务部是一个非常严谨、专业但“偏保守”的部门。财务部去承接涉及面更为广泛且不确定性很高的经营管理工作,很多时候都是“被逼的”。就像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一样,财务负责人通常就被CEO寄予了这样的厚望。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在一份CEO调研报告中CEO们对CFO的期待和现实评价:不难发现大部分CEO还是感觉到CFO更多的只是资本市场高手,并不是他们期待中的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的得力助手。这里,我们引用IBM商业价值研究院CFO调研的结果,财务和业务能力双高的优秀财务人员,被誉为企业的“价值整合者”。这里就明确提出CFO应具备财务和业务的双重能力。资料来源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 全球CFO调研(2013年)用直白的语言总结优秀财务负责人需要具备的能力:看得清问题,给得出证据任正非曾经说过,数据是公司的核心资产,要像经营资本一样来“经营数据”。而数据是财务拥有的最大资产,财务从逻辑上是“经营数据”的最合适的部门。能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是提升财务部门业务洞察力的核心。所谓“经营数据”的起点就是看得清问题,给得出证据。我们以销售预测为例,介绍一个国际领先公司(B2B)的销售预测方法。这种方法是基于销售团队进行销售预测,结合预测模型来预测公司在季度末的销售额。听上去好像没有财务的事情,但实际这个工作的主导部门是财务加销售。这方法大致分为四步:第一步是销售人员按照公司规定在销售管理系统中维护未来的订单预测和目前订单的状态(例如是刚开始撩客户,还是已经谈了八九不离十了)。后面的步骤就全都交给了财务。财务拿着这些销售团队所有的历史预测数据,然后优雅的对着销售们说:“对不起,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忽悠….”“Tom从来就是夸大自己的预测,基本上能兑现70%就已经是奇迹了。”“Jerry总喜欢藏着点啥,就怕别人完不成地主给你加租。”所有的判断都是基于历史上这些团队的预测和实际达成为依据,通过模型调整了销售团队的输入。全球范围内,公司的销售预测准确率始终在98%以上。在这个案例里面,不难发现,经营数据比处理数据难很多。以往,财务能及时高效的提供报表已经是不错的表现了,之后往往就将报表给到业务部门自己去做分析问题。数据对他们来说只是完成本职工作的输入,而且范围也常局限在财务核算数据以内。经营数据则远不止于此。一来是要能整合数据。就像上面的这个案例那样,整合了销售和财务的数据。企业需要不断整合更多的数据,演变出其他的预测模型来不断优化和提升预测准确度;二来就是确保数据质量尽可能可靠。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做起来非易事。要知道华为的集成财经项目(IFS)前后一共7年,之前一半的时间都是在不断优化流程,提高核算质量。而提高输入确认的准确度是IFS项目群的目标之一。听得懂方案,推得动落地如果说“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寻找问题”总体体现的是一种财务业务结合的能力,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考验一个CFO有没有能力扮演CEO角色的标准。按照日常经营管理的方式,找出问题之后,业务部门会有相应的提升方案。不少企业并没有设置COO这个角色,所以检查这些方案并确保这些方案落地的一般是老板。尽管老板有经验也有足够的决策权,但这份精力依然是很大的投入。所以老板需要一个能扛起经营管理的副手,其实也就相当于二把手。在欧美企业中,财务负责人承担这个角色的不在少数。以前和一些IBM的老CFO聊天,他们总是开玩笑说:在IBM,如果老板不小心被车撞了,CFO马上就得顶上。这项能力确实很难。单纯的财务背景干不了,空降高管如果不是同行业背景也很难,需要有足够的业务背景和人脉根基。这里就遇到了一个人才来源的问题。从方向上说,一方面是培养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另一个方面是在业务人员中培养财务能力。在华为,财经体系晋升到一定级别,是必须有一线项目财务管理经验的。同时,大量的业务骨干也转到了财经体系。(我当时项目的两任项目经理都出自交付体系)这样,人员上有足够的流动和技能互补,逐渐培养出了一支出色的团队。上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随着基础财务工作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财务人员的精力会更多的投入经营决策、战略制定等高附加值工作中。但是这个领域并非财务的强项,如果没有办法真正去驱动业务,那么财务只能是刷存在感。财务需要“举得起,放得下”。举得起,是指格局要更高,眼界要更宽。放得下,就是放下身段,以空杯心理参与业务,学习业务。国内领先物流企业CFO的成长之路:借鉴一位上市公司CFO的职业历程,套用一句老话:英雄不问出处。科班出身的财务人员未来会越来越多的面临来自业务部门人员的内部竞争。思维和定位的转型,都是必然。

0 Comments

布局2020年代(2)-供应链

上周的《布局2020年代-物流行业篇》收到了很多有意义的反馈,结合笔者之前几篇相关的文章《不懂商流的物流企业,没有未来》以及《为什么”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不赚钱还长不大?》,对反馈较多的“供应链”部分再做一点补充。 供应链 在物流行业经常遇到的供应链公司,主要是一些依托大客户的合同物流公司,因为业务范围比较宽泛或者“供应链”的概念更加高大上而把自己称为供应链公司。随着商流的急剧变化以及全球供应链的重新整合,我们预判2020年代应该会催生一批真正的供应链公司。 向上突破传统的物流公司中,最容易向上突破成为供应链公司的是“产品集成商”和“各类经纪人”。 先说集成商集成商的优势在于资源的丰富度以及服务标准化的能力。无论是国际的Freight forwarding还是国内的加盟快递网络,在现有的网络生态中已经链接了成千上万的上下游企业,具备了提供完成的“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能力。具备能力并不代表一定能够成功,如果战略目标和配套组织方面没有跟上,这些能力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供应链与产品公司在商业模式上具有巨大差异,最基本的差异是供应链要无限趋近商流,高度定制化服务;而产品集成商则是通过制定标准提供相对标准化的产品,需要规模和稳定的业务量。 如果产品集成商能够明确战略目标和调整配套的组织。比如成立完全独立的BU,并与原有的产品集成商共享生态资源池。独立的BU可以确保商业模式的独立性以及组织架构的配套,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模式和组织配套,通过与现有业务共享生态资源,产生强大的定制化服务能力,甚至在很多时候由生态圈内的服务上完成大量的定制和服务交付。 突破成功率:★★★★ 再说各类经纪人经纪人的血液中流淌着特殊的物质:商业敏锐度。他们在计算每一票单据的毛利,每一个宏观因素的变动对重大资产价格的影响方面有着非常优异的能力。达到一定规模的经纪人(比如10亿以上),基本上在自己所处的行业中能够完整的掌握与上下游重要玩家的“对接”。一个10亿规模的国际货代(典型的经纪人模式),基本上与船公司/航空公司/港口/机场海关/仓库/车队/堆场/海外合作伙伴...等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类经纪人本身就可以向上走一步,向“产品集成商”进行发展;如果再往前走一步,直接向“供应链”公司发展也不无可能。 产品集成商需要具备规模以及定义服务水平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并不一定适用于“供应链”,因此我们建议需要独立BU。所以经纪人通过开发超大客户,并以客户为组织单位进行集中式的资源调配,就可以实现向供应链的转型。比如,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客户需要进行全球供应链调整。这类超大型的货代从原来的帮助客户出口产品,延伸到工厂搬迁,原材料全球进口,产成品全球分销等,自然嵌入客户的全球供应链完成转型。 突破成功率:★★★★ 商业企业的分拆电商推动了快递和快运行业爆发式的增长,同时也松动了所有原来层层分销的商业企业。大型商业企业完成了从早期的抵触,到接受和拥抱的过程。随着技术与物流基础设施的成熟,传统大型商业企业又重新燃起了渠道变革的热情。 10多年前就有很多客户通过将物流部门独立分拆,降低成本的同时,驱动商流的全面转型,现在还由。比如:国药物流、美的安得物流、海尔日日顺、国美安迅,苏宁物流,海底捞蜀海甚至阿里菜鸟,京东物流等都是将物流与商流并列,期望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服务于商流的变革。 除了上述提到的较为有名的从商流的部门独立成为BU乃至公司的,绝大部分脱胎于商流的供应链公司转型并不顺利。 问题1:无法断奶虽然组织上独立于商流,由于仍然收商流的巨大影响甚至补贴,物流公司必须“无条件”的满足商流的需求。而商流并没有其它的物流供应商可选,物流的所有成本必然全部转嫁给商流,独立核算再加一点利润后成本比原来可能更高。这类企业都曾试图通过开发外部客户来降低母公司商流的影响。但是发现就算规模巨大,也不见得具备服务外部客户的能力,况且母公司商流业务巨大,外部客户开发的速度和难度远不足以降低关联交易的比例。 问题2:市场竞争力不足脱胎于大型商业集团的物流公司,很多时候由于同业竞争的问题无法服务行业内的其他大型客户。当跨出相关行业后,想要服务于其他大型客户时,原有的服务能力和模式可能就不见得有很高的匹配度。况且,原来的运营体系都是服务于自己的商流,在标准化服务能力以及性价比上常常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也有不少大型企业凭借自己的规模优势(很多内部物流企业一独立就是几十亿规模),想通过将原有的供应商体系进行整合,推出标准化的物流产品(比如:快运,云仓等),基本上全军覆没。仅凭规模优势而无视商业模式和行业规律的“幼稚土豪”给行业留下了很多故事,但一定还会有新的故事正在上演。 转型成功率:★ 那商业企业正确的分拆姿势如何?为了解决独立分拆后供应链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维持对现有商流的服务能力。应该考虑非整体性分拆。根据商业板块自身的特性,考虑将供应链业务的一小部分进行分拆(比如占整体业务的10%~20%),但是需要保持独立供应链业务的完整性而不是按功能进行分拆。 独立的供应链业务初始规模较小,但立刻需要投入市场竞争,配套市场化的团队股权激励等措施,促使其快速转型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化组织。随着竞争力的上升和规模的扩大,商业板块可以不断的分拆供应链业务,注入更多资产的同时配套商流的变革。这个过程可能更加漫长而且复杂,但是在同时完成供应链公司独立以及商业板块渠道变革的成功率上,可能会有所提高。 转型成功率:★★★  结语2020年代,期待国产巨型的供应链公司诞生。

0 Comments

布局2020年代-物流行业篇

文章作者:丁伟强 今年是2010年代的最后一年,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全球化以及全球供应链等问题都在不断映入企业的眼帘。面对世界经济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中国企业必须正面全球布局的现实问题。物流是商业和贸易的基础功能,更因为重资产特征,必须有前瞻性的布局。从“战略管理时令”的角度讲,二季度正适合进行中长期战略规划。原色咨询结合物流行业的特征以及对市场趋势的判断,为客户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提供一个热身。 万变不离其宗的商业模式2010年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为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很多商业模式形成了颠覆性的影响。今年人们从互联网和资本的热潮中逐渐冷静下来,甚至正在走向过度悲观。对物流行业而言,互联网不仅带来新订单,也为物流行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技术基础。但是物流行业整体由于其物理属性,商业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原色咨询将物流行业分为三个层级。不同的层级可以采用的业务模式,盈利方式以及核心能力差异巨大,在进行中长期规划前,首先需要认清自己的角色: 最底层的部分是“基础设施运营”以及“各类经纪人”。我们把重资产的基础设施和经纪人放在一个层级,这两者的业务高度关联,但商业模式差异巨大。这一层级主要的服务包括:港口/船公司,机场/航空公司,园区/仓库等物流地产,铁路/公路及相关基础设施以及如EDI,ETC,加油站等等配套的基础服务和技术服务。而“各类经纪人”无论是货代,船代,信息部,票务公司都是围绕这些基础设施运营商提供的交易服务,让这些重大投入的资产得已市场化交易的重要伙伴。 中间层级是基于基础服务之上开始“产品化”的各类物流服务商,包括但不限于:头程/揽收,车队/专线,仓储/分拨,专业服务(如报关),各类末端服务(如提货,派送),各类专业服务(打包,设备,系统,人力外包…)。可以看到在接下去几年,这类专业服务的公司都会不断壮大甚至上市(最近看到的快递包装材料,自提柜等模式也属此类)我们把“产品集成商”也放在这个层级,所谓的“产品集成商”是将这些专业产品组合成为端到端服务的产品。比如加盟模式的快递公司,提供国际门到门服务的服务商,将成百上千的公司通过服务标准串联起来形成新的产品。 最上层的供应链是深入商流,通过与商流的深度融合并通过大量的定制化增值服务获取利润。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在20年代,不同类型的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和需要关注的重点。 基础设施运营商“要致富先修路”是每个中国人都懂的道理,但物流行业基础设施投入是非常巨大且回收期也是非常长的。所以基础设施服务上总体上都需要很低的资金成本和很长周期的资金来源,所以国家队是这类服务的主要投资和运营者。 类似于普洛斯这样的物流地产商,通过卓越的建设,招商运营能力,将超长回收期的物流地产项目通过资产证券化在资本市场出售,将重资产轻量化并赚取超高利润(2018年的净利润大于国内主要上市物流企业的利润总和)。 由于基础设施投入的规模以及运营成本的刚性,收益管理(通过各类手段主要是定价,将资产的利用效率和收入最大化的方法)是运营的核心。而围绕这些基础设施运营商的各类经纪人,是提供了收益管理的重要手段,也获得了响应的回报。船公司与船代,航空公司与携程之间都是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国内基础设施类的重大投资机会持续萎缩。我们看到不少基础设施运营商开始往物流运营而不仅限于资产运营,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2020年代是中国参与深度全球化的年代,重大基础设施类投资是物流行业全球化的重要基础。但很多需要投资的新兴市场的投资环境以及回报率还远不及国内的基础设施投资,极大的影响了供应链全球化的推进速度。 “国家队”具有较低资金成本和长投资期的优势,站在全球化的角度进行全球的基础设施投资纵然遇到不少阻力,在保证投资安全的基础上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布局。 对于商业企业而言,可选的主要方式还是聚焦于“运营”而非重资产投资,因此需要依赖于“国家队”进行战略性的投资方向,并快速抢占战略性资源之上的运营资格。运营重资产的核心在于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因此运营上很可能需要与商流深度融合,帮助中国企业真正打入全球市场而不是传统的贸易方式。 原色咨询建议:具有长周期低成本资金优势的企业特别是“国家队”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中长期布局。民营企业可以关注配套性资产的投资和运营。 各类经纪人 我们将“经纪人”与基础设施运营商放在同一部分,没有“经纪人”不断的进行“投机”就不能帮助基础设施运营商实现真正的收益管理。“经纪人”的核心能力也必须依附于对某一类具体的基础服务的深耕与洞察,比如对航空运价以及趋势的洞察肯定与各港口集装箱价格的波动具有很大的差异。“经纪人”是非常专业的一个领域,当基础设施在进行全球化布局的时候,“经纪人”可以跟随进行全球化布局。 “经纪人”可以通过信息不对称和增值服务获取较高的毛利,但是更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还是需要积累更强的销售渠道实现“高频交易”。因此,不断的寻源基础设施的价格洼地以及非常广泛的客户渠道是“经纪人”发展的方向,国内很多的创业项目期望做的“车货匹配”可以作为雏形模式应用在“国际经纪人“领域,Flexport等公司的崛起也应证了这种趋势。原色咨询建议:“经纪人”模式天然的轻资产运营模式以及不掌握实体的“核心资源”,势必通过建立高效甚至高科技的运营水平实现竞争优势。数字化以及通过更加激进的利益分配机制来降低运营管理成本的工具和方法将在这个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专业物流产品 无论是快递,快运,海运拼箱,国际专线等具有标准化和规模化优势的物流领域,绝大部分公司都长成了“产品领先”的模式,我们称之为“专业物流产品”。 应该讲就算往前再看十年,想要再产生具有颠覆性且规模堪比现在领先的专业物流企业都不太容易了。因为,重大效率提升主要依赖于基础设施以及行业整体标准化的提升,比如货物包装,托盘化,散改集,公铁联运等全链路的整体提升。企业主导的效率提升主要是内部的标准化和工业化水平提升,而这一块目前领先企业构建的壁垒已经很高,用相似模式想要超越已经几乎不可能。 但是在细分领域还有很多的机会,甚至是站在为现有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产品的公司都还有很多机会。无论是从包装,装备,终端创新,技术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的专业化服务机会,并且推动行业标准的持续提升。2020年代不再是草莽式创业的时代,而是专业创新驱动的时代了。在专业服务领域需要通过标准,技术,服务来构建粘性和壁垒。原色咨询建议:围绕物流行业的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专注核心产品的打造,在形成真正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能力之前,不要盲目扩大规模和客户服务范围。 物流产品集成商 “产品集成商”是随着专业化产品的不断成熟而催生的商业模式。严格来讲,加盟快递企业的总部应该归入“产品集成商”的范畴。比如,快递公司的揽收和派件是几万家公司合作完成的,运营过程和运输过程也是专业的公司在服务,而快递公司的总部更多的是进行端到端产品的规划,标准,仲裁,结算都集成类的工作。 随着专业公司越来越细分,掌握客户或者资本的企业可以通过“产品集成”的方式推出新的端到端产品。菜鸟下的菜鸟联盟,丹鸟,卡行天下等模式都是在往“产品集成商”的方式发展。干线,下转移,派送,车辆,后市场,保险等都已经成为行业标准化的专业服务。“产品集成商”通过重新组合就可以推出有针对性的新产品。这一类的商业模式在国内事实上比较艰难,因为价值链并不长,能够产生的直接溢价比较有限。 然而,对于国际业务而言,这类“产品集成商”就大有可为。大家看到的全球性物流企业的国际业务,基本上都是这种类型。蓬勃发展的国际专线也是属于这种模式。 原色咨询建议:“产品集成商”需要具备很强的客户和行业洞察力,并通过建设丰富的生态圈以及公开透明的服务水平机制来催生“组合产品”的能力。建议关注国际的标准化产品机会。 供应链 很多物流企业都将自己包装成供应链公司,但是真正的供应链公司屈指可数。供应链业务需要极度趋近商流,并通过定制化服务获取很高的毛利。但也是因为很高的定制化服务能力,很难形成标准化产品,也很难有规模经济性。 所以,真的想要定位成供应链公司的企业,从业务模式设计上就需要不断的趋近商流,甚至不仅仅帮助客户降低成本而是增加收入。从这个角度上讲,天猫小店等互联网商流驱动的模式更加接近于供应链公司。 能够成功的供应链公司,很多时候也就能切入商业,最后成脱离了物流行业而成为贸易公司。 2020年代是中国全球化的时代,不会再像以往,外资企业到中国采购,后续的整体销售以及供应链就由买家完成。大量的商业企业需要在全球布局供应链,特别是销售供应链。下一个十年,中国本土品牌和贸易企业都会有很强的动力在全球布局完整的销售供应链,与之配套的采购和生产供应链,以及物流执行体系的布局都是重大的机遇。 原色咨询建议:跟随中国消费品品牌以及电商的全球化,进行全球核心节点的投资,布局主要海外市场的当地销售网络以及采购供应链;构建真正的全球化供应链企业。 结语2020年代一定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中国物流企业将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每个市场,并为全球化的商流提供助力。

0 Comments

原色“新”声|4A广告公司客户经理的原色咨询转型之路

原色咨询即将步入第四个年头,过去三年以来,不断有年轻的新鲜血液受到原色价值观的感召加入我们的队伍,他们或是初出校园的社会新新人,或是来自其它行业的转型探索者,但相同的是,他们都选择了原色!近期,我们会推出一系列来自原色年轻顾问们的“新”声……大家好,我是加入原色咨询半年多的年轻顾问陆峰,大家都叫我Kevin。此时此刻我坐上了飞往广州的航班,而前往南方的航班一如既往的晚点了。于是我打开电脑,打算写写关于自己转行跨界进入咨询行业的故事。加入原色咨询前,我在一家位于CBD的外企4A广告公司担任客户经理。当时服务的主要客服是埃克森美孚的润滑油条线,而我主要负责线下活动及公关模块。外企所注重的标准化、流程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确保结果的可靠以及准确性,但久而久之过于流程化之后我发现自己似乎只是整个大型机器中的一个渺小的螺丝钉,每天的工作非常流程化、标准化,所需要做的就是“按流程办事”。与此同时,感受到自己对于埃克森美孚这样一个“航母”级的企业就“业绩”而言影响微乎甚微。我开始思考,自己对客户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有一天突然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我所做的工作是“执行”,“要做什么”这个方向层面的问题客户其他们部门已经思考并得出了答案。而我意识到,良好的执行固然重要,但是找到正确的方向,似乎更有价值。我希望成为一个能给客户正确的方向性建议,并帮助落地从而提升业绩的人,而管理咨询似乎与我的想法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机缘巧合间认识了Albert,于是毛遂自荐跨行加入了原色。当时原色刚成立两年,第一次面试是在裸心社完成的。说实话,当时的场景跟我想象中的“咨询公司”似乎不太一样。因为在此之前,当我想到“咨询”,不自觉会与麦肯锡、波士顿的高大上相联系。而对比当时的原色,因为刚成立不久的原因,租用了裸心社进行办公,我还是有一丝小奇怪。因为在我的脑海中似乎采用联合办公的企业都是一些小微型个体企业,这与“咨询”似乎不太搭边。(现在公司有了自己独立的办公室搬到了虹桥天地,后来发现似乎的确咨询公司其实只要共享办公即可,因为基本上同事都在项目上在客户企业,办公室的利用效率的确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在短短两小时的面试时间里,我就被Albert以及晓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让我感受到,虽然公司比较小,但是从合伙人的背景经历以及个人能力角度来看,这是应该是一家比较有潜力并且应该会成功的企业,并且在面试的最后Albert简单透露了自己的愿景是希望帮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这一点虽然颇具画饼意味,但还是着实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企业家广阔的胸怀与远大的愿景。当收到offer的那一刻我还是非常开心的,首先是对即将踏入一个新行业的新鲜感,其次是感受到了虽然还未见过面的同事的热情。说实话当时刚加入公司群的时候因为除了见过两个合伙人之外其他人都是网友,感觉会很拘谨,后来在群里面的聊天当中发现大家相处都很和谐融洽。当时我就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氛围很不错的企业吧,也从侧面了解了下,公司人员流动情况,当时成立两年30多名同事的离职率为0,似乎也印证了我的猜测。(现在三年,有三位同事因为个人原因离开了原色,但是仍然与公司其他同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进入了一个新的行业,很多专业性的东西得从头学起,刚开始的确比较艰难,但幸运的是对于顾问来说,学习能力恰巧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记得当初第一个项目做PMO以及BTIT变革,刚进项目的时候项目已经到中期,而对于一个外行的我来说,什么是PMO,什么是BTIT,用来干嘛的?听都没听过…于是我耐耐心心,不知道的百度,百度不出来的问各个同事,虽然第一个项目似乎只是去适应适应感觉像打了个酱油一样一个月就离开了,但是当我现在回想起第一个项目的时候,至少对PMO以及BTIT是用来干嘛做什么,以及在有客户遇到相似问题的时候似乎可以找到一些感觉了。但是好景不长,刚有感觉就去了第二个项目,后来我才发现,似乎这种节奏就将会是常态,当你结束磨合期开始对项目有感觉的时候,可能项目也就快结束,你得开始新的客户新的项目了。如果对行业不了解,对企业不了解,又得从头再做一次学习与积累。在这大半年中,也经历了三四家客户,可以说相比之前刚进入公司,在物流行业的知识积累肯定是多了很多,虽算不上“老司机”但是行业基本常识以及部分洞察多少已经具备了。而且我发现其实很多企业、很多问题,都是存在着共性的,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熟能生巧”吧,这也正是咨询顾问的手艺所在。细细想想,在加入原色大半年来,要说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学会了怎么去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一点除了在工作中,在生活中也很实用。以前一直有点难抉择综合症,现在看问题就把决策做成了一个模型,用不同的维度来分析、加权,最后做个量化的评判,得出一个最终决策,这样似乎更科学也更有说服力。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管理学知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因为发现其实不管是管理企业、还是管理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相通的。但是这一点有的时候也有点副作用,凡是物极必反,太讲逻辑与道理也未必是好事,比如跟女朋友聊天的时候太讲道理会被觉得不浪漫,吵架的时候太讲逻辑也没用,因为女生吵架是不讲逻辑的…三年来原色咨询也在不断的壮大与发展中,也希望有更多的新鲜血液小鲜肉小伙伴的加入,如果你(太洗脑以及很虚的我就不多说啦)想要攒很多酒店、机票积分用来以后自己旅游使用(当然有没有时间旅游我们再说哈哈)想每天上班不去挤地铁可以打车上班想出差的时候还有额外的差旅补贴想有每年两次国内外旅游团建想认识一群有意思的小伙伴、以及和蔼可亲的顾问及合伙人想尝试学会很有逻辑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就拿起你的简历发送到hr@uanser.com,加入我们吧但也请你做好准备因为你可能会项目在外地,连续几个月长期出差住酒店,周六周日才能回上海见男/女朋友项目汇报着急连夜赶报告写PPT连续一周在坐高铁、坐飞机、坐汽车多式联运在路上当然,我们相信每一份付出都会有回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0 Comments

原色“新”声|在快节奏的咨询生活中寻找淡然的生活状态

原色咨询即将步入第四个年头,过去三年以来,不断有年轻的新鲜血液受到原色价值观的感召加入我们的队伍,他们或是初出校园的社会新新人,或是来自其它行业的转型探索者,但相同的是,他们都选择了原色!近期,我们会推出一系列来自原色年轻顾问们的“新”声……假如回到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作为一个常年安于呆在舒适圈的人,我是万万想不到,自己会呆在所谓的“加班出差两不误”的咨询行业。身边也时常有人会问“经常出差好奔波,加班很多吧,会不会很累呀?” “你们这么忙到底在干嘛呢?”那就一口气回答完吧。出差起初总是有新鲜感的,那会很快过去。选择了这样一份工作,还是要学会享受当下,快速进入新的生活状态。周末不回家,可以在周边玩一玩,也走走停停了不少城市,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给忙碌的工作间隙一些小小的调剂。1分钟列出待办事项,5分钟订好所有行程住宿,10分钟收好行李,60分钟到达机场,入职一个月这一切变得轻车熟路。日复一日,飞行里程累积的越来越多,航线图越来越密集,好像自己从校园步入社会的步伐也迅速地变得稳健起来。快节奏的生活不能因此而乱了阵脚,对于美食和运动的追求一个都不能落下。不能每天去同一个健身房,那便带着瑜伽铺巾穿梭在城市之间,和姐妹们在微信群里互相打卡监督;不能日常尝试新食谱做饭,就继续探索打卡出差地区周边的市井美味小店;不能用咖啡机就带着咖啡滤杯和咖啡粉登上路程。生活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个坐标,每一份热忱总会有办法在日子里落脚。公司团建时,难得的能见到在其他项目上的同事,去到柬埔寨、意大利、冲绳的心情还是用图来证明吧。  PLAY HARD对应的自然就是WORK HARD了。在项目上的日子,充实而忙碌,当然也会辛苦。每天做的工作,简而言之就是三个步骤:识别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本身项目类型也不是固定的,每一个项目对专业能力的要求都不一样,所以进入项目的准备工作和学习维度会跟着更新。而项目计划看似一张薄薄的表格,一行一个工作项,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业务上原有的模式沉淀、客户的需求更新、持续沟通新的信息输出,都不时地给项目带来新的风险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面临着各种last-minute change。除了工作内容的不断刷新之外,共事的人也不是固定的。除了项目组上的顾问同事们,也会密切的接触客户诸多部门的相关人员,于是在项目之间交替,也意味着快速与不同的的人找到有效沟通的方式。正因为工作中充满的种种不确定性,对各方面能力都充满着挑战,于是对每一次立项、甚至每天要开始一项新的工作时,总会抱有一点点期待,becaus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can get。然而面临紧张的时间表和不断新增的问题任务,压力必然是不小的,渐渐地对效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段讨论有没有深度,一次会议有没有输出,一个结论有没有明确的承接……听起来都是很细小的事情,每一个点能扎扎实实的连起来,就是一个项目。而每一个项目的挣扎之后,看到工作带来的价值,自己学习到与经历到的一切,便会豁然开朗。有时候觉得工作像一杯黑咖啡,困倦的昏昏沉沉中还要经历那份清苦滋味,而这一切结束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那份神清气爽了。那么,要不要一起来喝咖啡呢? 就是现在,加入Uanser,发送简历至hr@uanser.com,成为我们的一员!

0 Comments

原色“新”声|如何在咨询工作中让个人、生活与情感共同成长

原色咨询即将步入第四个年头,过去三年以来,不断有年轻的新鲜血液受到原色价值观的感召加入我们的队伍,他们或是初出校园的社会新新人,或是来自其它行业的转型探索者,但相同的是,他们都选择了原色!近期,我们会推出一系列来自原色年轻顾问们的“新”声……作为一个92年生人,我对于自己的工作状态的基本要求是:与聪明人共事。此前提下,进入咨询行业无疑是一种很高效的选择。在加入原色之前,我本人也对咨询行业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且也在四大咨询做过实习。其实很多咨询公司对于我的吸引力并没有特别大,因为我不想单纯的追求方法论,然后为客户设计理论化的方案,并且用一套华丽的ppt展示。我认为任何无法落地和未能为客户产生效益的方案都是失败的咨询项目,而以这个标准来看的话估计管理咨询项目多属失败。但是在面试原色的过程中,理解到原色强调的是方案的落地性以及“成就客户”,一切以结果论英雄。而在实际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原色也的确是强调方案落地的重要性。在帮助客户落地方案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挑战和煎熬,但是我想这也是我们快速成长和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地方。So we are different though we are young.而作为公司的第一个campus hire在两年前与原色咨询结缘,从此开始了我的咨询生涯。按照金字塔思维的原则,我会就“成长”,“生活状态”和“感情”这三部分来分享我的体会,因为个人认为人生的幸福感是源于这三个主题。成长——最好的教练和舞台本来其实有点担心原色作为一家年轻的公司可能会在对年轻顾问的培养上有所缺失,但截至目前来看,个人是非常庆幸能加入这个大家庭的。身边的同事大多拥有着国际知名咨询的多年工作经验,并且在对待年轻顾问的提问和错误时,都显得极其友好和耐心。作为一家年轻的咨询公司,我们需要每个人都不断向前,一起完成对客户的高价值交付,所以“共同成长”也被写进了我们的价值观。而我自己在进入公司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已经先后参与了5个管理咨询项目。在这些高强度充满挑战的项目过程中,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还可以躲在senior顾问的背后做点纯PPT和Excel的基础工作,但是这个时间段不会太长,迫于项目的紧急和团队的要求,很快小朋友便会被要求独立面对客户和承担起某一模块的责任。与各种培训和书籍相比,我个人是比较享受于这种learn on work的快成长模式。当你在实战中发现自己逐渐可以为团队分忧和为客户带来更大价值的时候,这种成就感是妙不可言的,而工作在Uanser它会来得很快。我自己在经历了高挑战的项目后,也今年四月份正式从analyst升职为consultant,所以你看公司不仅会给小朋友足够的资源和机会去学习,并且也会鼓励和注意到每个同事的成长。 生活状态——更好的与自己相处谈及咨询工作的生活状态,可能很多人会联想到无尽的加班和熬夜。我不否认这种状态,但是它从来都不是我们所倡导的。我追求的工作态度就像老板Albert讲的一样:work smart, not hard。所以我会找到一种work-life balance的一个点,并且在这种状态里找到一种很好的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在进入原色的一年多以来,出差在武汉、广州、深圳和重庆等各个城市,而我也喜欢去探寻各地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品尝各地地道的美食成为我工作之余的一大享受。我们会在下班后或者未flyback的周末与同事一起爬山、打球和品尝美食。另外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健身,不仅是帮助我拥有更好的精力,同时运动的过程也能让人释放和轻松。所以在下班较早或者是早起的早上,我都会选择在酒店的健身房进行锻炼。有人抱怨咨询工作让人没有自己的生活,而我认为他无非是找不到一种在该状态下与自己相处的一种方式罢了。咨询和原色,让我更认真和高质的对待自己的生活。 感情——心怀珍惜,高质相处在进入原色之前,每天都与女朋友和家人在一起,其实我当时是不太懂珍惜相处时光的。而现在由于长期出差的状态,可能周末或者隔周才回家一次,反倒让我懂得了更多的感恩。我会在工作日与他们通电话,周五会充满期待的飞回家里,然后好好计划周末的安排:或是看话剧,或是电影,或是看球赛,或简单粗暴的吃两顿大餐。我也开始学会给家里人做饭,陪他们养花喂宠物。而这一切都源于我知道是出差生活让我更懂得了珍惜。而在去年广州项目期间,我更是自学了尤克里里,并完成了跟女友的求婚,所以我十分感谢原色咨询让我找到了一种心怀珍惜而与家人高质量相处的生活状态。就是现在,加入Uanser,发送简历至hr@uanser.com,成为我们的一员!

0 Comments

战略创新如何有效?分享四个核心观点

4月12日借运联传媒金话筒的平台,有幸有机会跟大家交流探讨“战略创新如何有效”。(下方附上完整版视频) 交流前我设定的目标是希望给大家一个可以实践应用的战略创新思考框架,在设计讲稿时也反复斟酌了好几稿,核心动作是不断做减法;交流完后我听取了一些参与者的反馈建议,还是有些朋友觉得有些内容并没有理解。的确,思考框架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推演总结才能慢慢形成你自己的东西。这里,我想用短文来进一步提炼下核心观点及当天分享的关键内容,希望对当天参与者的进一步学习能有所帮助。核心观点一:战略创新的出发点是客户视角,落脚点是产业链控制力提升战略创新的落脚点必须是产业链控制力提升,不考虑产业链控制力提升的战略创新,基本上是无效的。基于多年实践中总结出的8大产业链控制力层级,从低到高分别是:平均成本、成本优势、1年产品提前期、2+年产品提前期、无形资产、掌握客户、控制价值链和建设标准。区分1年产品提前期和2+年产品提前期的一个简便方法是你判断是否还有机会用钱砸出一个达到或超过目前领先者的产品出来。商务快递、电商快递、航空快运、普货快运等等物流细分市场,你对此的看法是什么呢?而对以客户为中心模式的合同物流、大车队、城配等物流细分市场,你是处在成本优势还是一定程度上掌握客户了呢?需要强调的是,这8大产业链控制力层级,都是站在客户视角来看的,不站在客户视角来想的创新很容易成为伪创新或者先烈。认定谁是你的客户并能否做到与时俱进,在这一点上就能拉开与同行之间的差距。比如,对加盟物流企业来说,你的客户是加盟商还是B端客户?消费者是不是你的客户?比如,对合同物流来说,客户的物流总监是你客户,还是客户的供应链总监或是COO?核心观点二:战略创新思考时,先判断行业发展阶段,并以终为始思考行业竞争终局行业初期的特征是一大堆先行者看到没有被满足的市场需求,此时市场竞争较弱,行业离拐点还很远。战略创新的核心是组织进化力下的相对速度创新;行业中期的特征是受各种逐利的资本推动,供给快速膨胀,形成供大于求,此时市场竞争较弱,但行业离拐点还比较远。战略创新的核心是对位于竞争下的产品服务创新;行业成熟期的特征是同质化供给被大幅挤出后,供需相对均衡,但往往意味着行业离潜在拐点近了。对潜在进入者,战略创新的核心是黑天鹅式的颠覆式创新;而对已有领先者,在主营业务体系外要敢于布局尝试创新型的新业务。判断出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后,请以终为始,思考下行业的竞争终局,是赢者通吃、寡头垄断、多足鼎立、军阀割据还是百花齐放。基于行业竞争终局的思考,再结合行业发展阶段战略创新的核心,相信你更能清楚把控战略发展的方向和节奏。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所处的餐饮行业,其产业链控制力层级的终极目标就是无形资产(品牌、文化等),瑞幸定位为无限场景(Any moment)的品牌战略,总觉得缺点文化上的内涵;而面对一个竞争终局为百花齐放的餐饮市场(目前百胜中国的市场份额也就1%),选择用“烧钱+补贴”的互联网打法,这节奏无法让人看好。核心观点三:企业初创期和蜕变期,战略创新很重要,而企业发展期,战略定力更为重要企业初创期,商业洞察和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夸张地说,创始团队选择跑道和调整商业模式的能力基本上决定了企业能不能确定市场地位,而其中跑道的选择又决定了企业来到第一个发展瓶颈点是百万、千万还是亿级别的营收规模。蜕变期企业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发展平台期,企业是突破现有平台进入一个新平台,还是就此进入增速放缓、竞争地位下降,关键在于对外商业洞察创新和对内业务转型能否有效突破。发展期企业是原色战略落地服务的主要客户群体。我们认为主要是帮助其更好的向内看 - 促进战略共识、提升组织能力、规范业绩管理等等,而这背后非常需要企业家有极强的战略定力,而不轻易被外部所谓的行业变革而频繁转弯换挡。核心观点四:从企业年度战略规划周期来看,该执行时专注执行战略创新在思考研讨时再有效,离了执行也是空中楼阁,而往往战略创新所要求的执行,都需要相对长的一段时间的坚持才能看到效果,才能让大家更坚定更共识。我们时不时会看到一些企业家因为焦虑,而在战略执行周期时让团队思考这个创新那个。建议企业家及核心高管自己保持对外部变化的敏锐度,但在战略执行周期内,坚守目标和预算的严肃性,让团队专注于执行。金话筒的交流材料,可在公众号内留言“战略创新”获取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