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色咨询被认证为首批清流计划成员

【原色咨询】编者按中国企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发展,背后都能看到咨询公司或军师、或导师的身影,特别是那些闻名的国际咨询巨头,将西方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引入中国。而中国本土管理咨询机构,大多发源于国际巨头,原色就是其中之一,秉承对专业精神的信奉,立志为中国商业界在新时代实现更高的价值。慎思行有着同样的信念,通过“立志冠清流”的清流计划,目标通过一套审慎性研究和提升专业影响力机制,推动中国咨询业的高质量发展。原色非常荣幸能够成为清流计划的首批入围机构,与同样信奉专业、高价值信念的伙伴,铸建属于中国咨询的辉煌时代。原标题《清流计划2020年度成员正式公布》三周前,我们发布了清流计划的首期结果公示。我们开始向咨询业内同人、企业客户及对咨询领域感兴趣的商业和学术界人士,征集关于本次三家入围公司的看法和反馈。经过两周的反馈搜集和一周的反馈沟通,我们并未发现有入围机构存在不专业情况的实据反馈。同时还有咨询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机构的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值得去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三家入围机构,顺利通过市场公示,进入清流计划的下一阶段,即正式成为2020年度清流计划成员机构。在这里,我们诚挚的向给我们提供反馈意见的咨询业内人士和企业客户人士表示感谢,同时也祝贺这三家咨询公司,经过复杂的清流审慎性研究和市场公示之后,正式成为首次清流计划的年度成员。2020年度清流计划成员机构  考虑到精品咨询公司规模小,变化快的特点,本次的2020年度清流计划成员授权周期将从本文发出开始,由原来的1年时间延长至1年半的时间,以应对本次疫情对这些咨询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任何企业以及个人求职者,如若需要对于2020年度清流机构有更多深入了解以及求职需要,都欢迎联系我们。在清流计划授权期间内,我们将通过多种方式推动清流机构的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发布《清流计划2020年度研究》的系列报告以上,非常感谢长期以来咨询界同仁、企业人士以及广大慎思行读者对我们的支持,本次首届清流计划成员的发布仅仅是一个开始,而我们通过推动精品咨询公司发展,提升本土咨询业专业水平的努力仍会持续推进。此外,我们也欢迎对清流计划感兴趣的咨询公司和企业客户与我们联系,探讨下一次清流计划的努力方向、改进重点以及计划安排。我们真心希望清流计划,能够源远流长,不但能够推动中国咨询行业的发展,也能为本土企业的未来发展贡献必要的力量。文章作者 | 慎思君个人微信 | hello_SSX

0 Comments

新冠疫情正消,但对企业第二波冲击“正在肌肤,不治将深”

COVID-19疫情终于得到控制,各地复工节奏也在不断加快,由于一级响应带来的、对需求端的第一波冲击正在逐步恢复。然而,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之大可能会远超预期,靶向供应链的第二波冲击还在发酵。宏观上预计将出现的CPI上涨、失业率上升、信用违约、利润下滑等都在预测范围内,政府也已经出台对策。然而上下游互链形成的企业间行为,所造成的第二波冲击可能更加复杂和深远。原色认为,宏观经济的冲击肉眼可见,就像是外伤;而企业间商业和供应关系的冲击更像是内伤,治疗和康复都会更加复杂。下游紧缩导致上游被踩踏大部分企业的“应对方案”中第一条是“严控现金流”,加强收款和控制支出,在供应链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将承受更大的冲击。比如,在商业链条上处于终端的零售业。很多线下零售企业真正的商业模式早已不是“批零赚差价”,而是靠“自由现金流”获取利润,即现金收款与供应商账期的时间差。由于疫情的第一波冲击,主营业务“零售”特别是线下零售受到影响较大,就算在疫情过后,主营业务通过紧缩和效率提升能够缓过来, 零售企业在对上游渠道、经销商、品牌商等的付款条件和账期势必会恶化。整个商业批发领域中的资金杠杆和紧张程度本来就极度绷紧,链条传导速度很快。零售给上游的账期和白条,会继续放大比例往上游走,直到上游倒闭或者拒绝,然后反向震荡。上游加强风控反向波及下游下游企业在延长支付,而上游企业控制现金流的第一步也是加强收款和控制风险。在这种冲突下,中小型批发商将被左右夹击。无论是杠杆率太高的批发商,还是自身信用和实力不足的零售商,在疫情后的供应链博弈中,可能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获得上游供应商的”无条件支持”了。在供应链快速波动的时期,常常会出现短时的小类SKU的巨大套利空间,这为一部分中间商带来了投机机会-就像疫情期间,大量防护用品你得先打款,对方才发货。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中间商本来就是一个市场机会高度敏感的群体,然而资金利用效率才是优秀中间商的核心能力。扶持政策很难穿透政府层面已经出台诸多中小企业纾困政策,但是在实际业务上,政府很难直接帮助到中小企业,银行不会也不应无视风险盲目放贷。比如,经国务院同意,2月17号至疫情结束,全国收费公路免收通行费。而事实上,很快,大型物流和货主企业就要求运输企业降价,反而导致运输企业损失更大;而司机在平时通过走国道减少过路费、赚点辛苦钱,现在也赚不到了。由于中小企业在价值链上的地位太低,纾困政策很容易会被价值链上同样日子难过的强势企业“掠夺殆尽”。立即行动1盘点你的供应链在复工计划已有序启动的当下,进行企业自身供应链上下游的盘点时机已成熟,尽快掌握上下游目前的复工状态、及更关键的-对未来预期。供应链盘点的范围包括:上游供应商供应商再上游(如原材料供应)下游客户客户再下游直至终端盘点内容输当下与预期1)员工复工情况2)产量恢复/销售波动3)库存情况及需求变化4)资金周转:应收与应付周转、周转借贷企业大多已经建立疫情应对委员会,应当对供应链盘点的情况定期、高频审视,并作出供应商选择及补充、信用甚至业务策略调整。关注预期的变化,可通过以周、双周的频率持续追踪。在疫情结束时,供应链的影响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项工作需要保持直至产业链恢复。而企业自身的需求计划,也需要更灵活的调整参数 – leadtime等一系列参数波动频繁,甚至考虑使用原有ERP系统外的临时模型。2利用信用工具自救就如之前文章《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提出, 对于处于链主地位企业,维护核心供应商的稳定不仅有利于自身经营和客户服务的保障,更有机会通过这次机会,将自己的供应链和金融服务向上游延伸。比如,链主企业虽然也有资金压力,但可以对自己的应付账款升级为承兑汇票,并且鼓励供应商向上游进行背书转让,帮助供应商避免借高利贷、使用保理等高资金成本的操作;有准备的企业还可以借此推广自己的供应链金融产品。链主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向上游反向追溯商流。而对中间商,在承受上下游压力的同时,如果能够利用更强的客户信用管理、金融工具以及数字化技术,打造高效的交易能力,可能成为疫情后的新王者。以前的信用工具都是零售商控制的赢利点(如:白条),在疫情后,信用工具在全链条上的应用,是缓解全链条踩踏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中间商需要抓住机会,在此过程中分一杯羹。3战略物资储备和进口大型食品和贸易公司,可以参考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策略,对重点刚需商品及上游产品进行提前布局。比如,加拿大、俄罗斯等非转大豆的主要出口国目前疫情稳定。进口农产品对于平抑预期上涨的CPI有直接作用,可以实时关注国家政策和对方国家的出口和物流情况,提前进行布局。既有利于平抑物价,也有大量的商业机会。截止本文发稿时网易新闻数据虽然疫情慢慢得到了控制,大家都在努力复工复产,期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快速度过难关,还能催生一批更加优秀的企业!祝各位企业家朋友,实现转危为机!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合作及商务事宜请联系 uanser@uanser.comEND相关原创推荐展望2030|食品产业价值链重塑的机会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战略创新如何有效?分享四个核心观点扫描二维码,关注原色,获取更多行业洞见与企业案例

0 Comments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下周陆续复工,但恢复正常经营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复工后,预计面临客户订单锐减,账期延长和坏账上升;供应商产能不足以及经营不稳,要求缩短账期甚至预付;外加自身固定支出等多方面的资金压力。 企业都在采取各类应急措施,相信有些企业不仅能在这样的压力下保持正常经营,甚至取得更好的市场地位。 大家最先关注的一定是现金流,因为这是生死问题,其次才是发展问题。但是面对现金流压力,什么样的资金控制结构才是企业最困难的选择。原色认为,企业应避免粗暴的一刀切,而是从供应链的角度仔细评判资金安排的优先级。 保障核心客户的服务企业应立刻调整营销和销售团队的职责,密切关注现有客户服务,相对减少新客开发投入。(企业如果有完善的客户分群分类就更好了)而且,通过评估对核心客户的服务保障,再来评估其它资源投入的优先级才能有更好的资金利用方向。 根据二八定律,关注20%的核心客户,关注其业务稳定性、服务需求的变化并聚焦资源配合其变化远比获取新客户弥补订单量来得更重要。核心客户同样也在评估供应商(我们)的业务能力和稳定性,在动荡时期的服务能力和表现一定会影响业务恢复后的订单分配。 顺丰、京东、九州通等在支援湖北救援物资时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未来大客户在选择物流供应商的时候,能不给这些应急时期表现优异的公司更多的订单份额吗? 况且,老客户的信用情况更了解,坏账风险也更低。接受这部分客户更长的付款周期,就算做应收账款保理等业务也更加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 对2C业务,我们也认为对现有客户的服务深挖远比获客更加重要。短期内维护老客户的服务体验,等到需求反弹时(一定有大量竞争对手退出竞争)抢占市场还是并购同行,届时才有更多机会。 维护核心供应商的稳定仅次于核心客户的是核心供应商的稳定性。建议企业采购和供应链部门立刻调整职责,关注核心供应商的情况并维护其稳定。特别是供应链较长,战略类(支出大、影响也大)和瓶颈类(支出小但影响大)的供应商尤为重要。 从维护核心客户的服务出发,识别哪些供应商对于维护客户服务最为关键。有些供应商对公司的了解很深,甚至对客户的了解也很深,如果这个时候出现供应商的倒闭或者服务能力不足,对自己和客户的影响都会很难修复。 聚焦维护这些现有供应商的服务能力,给予其更及时的业务预测、稳定订单,对其的资金支付应该排在“高”优先级。同时也要不断关注其运营、库存、工人复工等情况。在必要时进行快速响应和帮扶。 这时候并不适合找新供应商当备胎。新供应商的服务稳定性、与公司/客户的协同都会出现更多不可控因素。而且新供应商大概率也会需要更短的资金支付周期。  充分利用各种信用工具在维护核心客户及核心供应商的业务稳定过程中,还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鉴于相对完整信用记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保理、银行承兑/商业承兑等方式减少直接现金支出。 对于其它的固定支出和贷款等,想尽办法申请展期。 比如,房租成本,不仅要想办法申请一定的减免,同时要想办法申请展期。除了核心节点的场地(工厂、分拨、中央厨房)这类关键场地的租金,线下门店等非核心成本但占比巨大的租金,就算是冒违约退租风险,也必须想办法延迟支付。 “疾风知劲草”。在业务最简单的时候,能够维护好核心客户、甚至保持较好的服务水平并能够稳定核心供应商,就是根往深处扎的表现。投资人,客户及供应商也可以仔细甄别,给予这样的企业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实现共同成长。成立应急项目组鉴于供应链在接下去一段时候都可能快速变化,需要一个能够协调端到端供应链的内部“控制塔”组织。实现对关键资源的及时调配,满足前文所述的核心客户、核心供应商、关键资源的协调。 应急小组需要从各职能部门抽调骨干力量,兼顾客户、生产、供应链、后勤保障的多职能协同。应急小组同时需要接管总部到一线的指挥系统,原先各职能部门可能都有基层的对应组织,现在建议尽量合并到一起,由应急项目组统一调度。 公司如果拥有比较臃肿的总部职能架构,现在可以考虑快速合并瘦身。在发展期不断的拆分来实现扩张和专业化,在紧缩和应急时期进行合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是非常正常的操作。 立刻调整管理人员薪酬结构“共克时坚”不能只是口号,企业在考虑生死问题,有些高管可能在担心位子和年终奖问题。 对大部分企业而言,人力成本都是固定现金流出中很大一部分。在生死存亡之际,这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保证基层员工的工资收入情况下,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的调整管理人员的固定薪酬比例,特别是总部的高级管理人员。延迟发放还是调整为浮动薪酬,都是各位CHRO面临的艰巨但是现实的问题。 “板荡识诚臣”。在艰难动荡的时刻,通过应急项目组的方式,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业务压力,同时更能够看出谁是真正的有用之才。通过薪酬方案的调整,也更容易识别谁才是创业路上真正的同行者。 祝各位企业家朋友,新年顺遂!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原色咨询):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0 Comments

再建连接|零售行业后疫情自救计划

对于原本在春节档口可以开启新现金流的零售行业而言,每一天的损失如芒刺在背。面对巨额的休市损失、拉长的市场恢复期限,零售企业现在需要尽快制定疫情后快速自救,稳住现金流的计划,熬到全面恢复的那一天。 纵观整体疫情对零售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消费者与企业、门店的连接中断常规行情下,消费者购物、餐饮等行为均自行安排,开业闭店也根据公司自身情况确定。门店选址时候关注的流量为王,人流量多的地方即为黄金地段,客单价和客单量均表现良好。受疫情影响,各级政府为保障公民安全,出台了“禁足”政策。消费者基本以自家一亩三分地作为主要活动半径,门店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关店影响,使得消费者基本与商场、门店断开了联系。空荡荡的某著名商圈抗疫优先、企业经营让路常规情况下,政府只做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主要为了避免垄断等不良商业行为。受疫情所迫,国家参与航线、车辆等交通流转管控;肉类、蔬菜等民生商品的供应;不得不提的还有口罩等医疗用品的分配。单体企业跟政府政策的导向关系密切了很多,如果说以前只是政策是引导,那么现在接近于管理。已关闭的湖北大学地铁站面对这两个方面的影响,我们建议企业现在行动起来,为疫情后的恢复做好准备,打好提前量。 企业应该以商品、门店为基础展开调整,恢复企业与消费者的生活连接。受疫情传播影响,各级政府给出封道路、封社区等防疫政策,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消费场景。在此消费场景下,居家消费者面临“民生食品安全性,外卖派送安全性,”问题,工作消费者面临“自身上班吃饭难,孩子上学吃饭难”的问题。 围绕“民生食品安全性”诉求餐饮、休闲食品类企业可以考虑拓宽商品品类,在供应链上暂时增加粮米油盐等刚需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基础需求,同时实现对原有经营产品的连带销售。部分水果、生鲜类企业可以优化产品组合,提供单人、双人、家庭套餐等产品包。保证相对短保产品的新鲜、多样化,达成消费者对于增强免疫力的预期。部分便利店、超市类企业则可以挖掘供应链,或者与政府展开协作,协助补充一些养生食品、消毒日化等偏医疗配套的产品,舒缓消费者对于疫情的恐慌。以满足消费者的基础生活需求及心理需求为基础,建立消费者与企业的联系与信任。超市排队购买刚需生活用品 围绕“外卖配送安全性”诉求临近社区的门店可以采取预约自提的方式。消费者在专属app或者第三方平台进行下单,总部根据预约单进行供应统筹。门店当日或当晚进行配货,当日或次日由店员进行无接触配送,送至指定地点后通知消费者自提。对于相对距离优势较差的门店,则可以考虑作为高客单门店的储备仓,或者及时关店降损。关注既保证双方的安全,又能发挥门店的小型仓储功能,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新鲜的产品,而且为企业带来了流量,重新建立居家消费者与门店的联系。无接触配送宣传围绕“上班吃饭难,上学吃饭难”诉求结合卫健委的“错峰吃饭”建议,针对相对集中的中午餐,餐饮类企业可以考虑在原有蔬菜、肉类等供应和原有菜单的基础上进行单位、份量和价格的调整。为门店周边3公里内的企业、院校等定制中午餐团餐,隔离包装,统一配送。对于相对分散的早餐和晚餐,部分餐饮类企业可以考虑与一些包材、浅加工供应商展开合作。推出单人、双人、家庭套餐、半成品包等餐饮解决方案,辅以拼单、满减等销售手段,满足不同人群解决早晚餐的需求,建立工作消费者与企业以“三餐”为纽带的连接。国家卫健委发布“错峰吃饭”建议 结合疫情下的政府调控措施,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可以通过“向外看紧跟政策趋势,向内看调整生存机制”实现平稳过渡,建立企业与整体社会的连接。受疫情影响,国家各级行政单位对交通、物资、媒体进行全面管控,部分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统管统配的短期应急响应形态。在此应急状态下,政府需要企业的理解,企业需要政府的支持。 中国向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此次疫情也不例外。此时,企业需要肩负社会责任,而我们的企业也不负众望。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企业在接下来的时期配合政府的引导,同时在服务客户和社区的同时,保持自身员工和经营的安全的同时,不忘通过服务社区建立更好的服务口碑,更紧密的消费者连接。九州通正式接管武汉红十字会 企业维持生存也是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企业如果有较强的风险应对能力,现在适时的进行业务变革,特别是传统企业转型线上的营销和销售能力是不错的时机。此次疫情对消费者的“禁足”也使得消费者原有获取信息的媒介发生了变化,游戏、短视频、文娱节目植入、微博、公众号等更加快速有效的替代传统线下的营销。传统企业可以适当选择在游戏、论坛、app、公众号等进行广告投放,吸引消费者与企业及产品建立视网膜联系。某游戏app春节期间崩了 攘外必先安内,稳定的企业内部才是赢得“抗疫”的重中之重。建议受疫情影响的企业设定疫情战时行动组织架构,调整因市场、业务等短期变化的业绩管理。门店调整、产品出新、方案定制、广告投放、政企关系都对原有的企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鼓励店员成为配送员?如何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方案?如何展开广告宣传?如何建立政府关系?这都需要企业尽快思考,制定高效的疫情战时行动组织架构。盯生死,短流程、强激励,挖掘每一名员工的自救潜力,建立员工与企业的忠实连接,最终实现企业在后疫情阶段的自救,熬到疫情退潮的那一天。麦当劳疫情期间“千城_必达” 作为专注流通行业的咨询公司,我们非常关注客户和行业情况的变化,也与业内的各位专家实时分析和探讨企业的应对之道。我们随时准备好为各位企业家朋友提供服务,如果您的企业对后疫情期自救以及未来发展有任何想法和建议,也欢迎您在公众号后台与我们的顾问取得联系。

0 Comments

国际货代的投资逻辑

(本文为原色咨询在第二届大湾区港航物流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整理稿,需要演讲报告的读者可在文章下留言并留下邮箱地址,或发送邮件至:uanser@uanser.com,索取报告)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是对国际货代投资的逻辑,探讨的思路是:选赛道 - 判终局 – 明模式 – 晓标的。选赛道:原色通过多年对物流客户的咨询服务,对物流行业的细分市场、每家公司竞争的赛道进行总结梳理(布局2020年代-物流行业篇)。国际货代的赛道也遵循此划分逻辑:三个层级,5个赛道:简而言之,在底座的是基础设施运营商和各类经纪人。两者商业模式差异巨大但业务高度关联。基础设施运营商依托低成本、长周期的重资投入,在大的成本项基本固定的情况下,收益管理是其核心运营能力。而各类经纪人,通过其广泛的客户渠道和高效的客户触达,成为基础设施运营商进行收益管理的重要伙伴。中间层是专业产品和集成产品,两者互为依赖,相互促进。专业产品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不断升级,持续打造专业壁垒;而集成产品通过客户洞察和生态建设,构建端到端的产品服务能力;高效、标准的运营能力是竞争的核心。最高层是供应链,这是一个需要无限接近商流,并以商流全成本最优为导向的行业。其中专业产品、集成产品和供应链这两个层级是民企国际货代所在的主要领域,也是在市场竞争和资本推动下商业格局最有机会快速形成的领域,是我们此次讨论的重点。判终局:投资讲求提前布局,我们试着把视野放在2030年,以终为始的来分析和判断国际货代的竞争格局走势与可能性,并以此选择哪条赛道最具有投资价值。专业产品:现在我们的企业还处在百花齐放的状态,行业中的第一名也不一定有1%的市场份额。但原色判断随着基础设施端的透明开放、数字化提升,诸如报关、集卡等专业产品,市场容量分别在100亿和6000亿的左右,10年后有机会形成寡头垄断。而诸如仓库、头程等专业产品,他们的业务场景、资源等更为复杂,10年后将形成多足鼎立局面。集成产品:国际海运和空运集成产品的市场容量分别在16000亿和400亿左右,它们的集中度会从现在百花齐放演变为多足鼎立,达到目前欧美市场集中度的格局。其中一些规模较小但门槛更高的细分赛道,例如海运拼箱、危化品等,目前的集中度处于军阀割据状态,而将来可以接近寡头垄断。供应链:供应链将会从现在百花齐放演变为军阀割据,这是在行业维度的判断。原色认为每个在此赛道上的领先者都将形成自己的优势行业组合。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个领域的市场集中度要达到目前欧美的集中度格局,挑战会更大。供应链物流企业贴近商流,为其节省成本的关键因素除了自身之外,还包括上游行业的集中度状况、实现集约化所需要的相关政策、该行业的供应体系的规范化状况等。明模式:在这个竞争格局下,三个赛道的机会点也各不相同:原色认为专业产品的“短链数字化”机会是全行业数字化升级的率先受益者。相比于国内物流,国际业务规模更大,业务场景更复杂,专业壁垒也更高。因此,在每一个短链上形成有价值的新商业模式的机会更大。而相比于端到端的集成产品,短链数字化打造出的专业产品,会更快的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率和体验的提升。对于集成产品和供应链,原色基于对商业本质的解读,从全球领先货代的成功案例(全球领先货代成功的“三种模式”)中,总结出三种模式:高效运营标准输出型(研究对象DSV)规模化定制服务型(研究对象K&N)支持效率型(研究对象中外运)原色认为最大的投资机会在于提供标准产品的集成服务商,对优秀的国际货代标准化产品的集成服务商的投资回报可以到达80倍左右。我们从以下维度进行分析总结:1. 综合分析和参考国内电商快递与零担前五的营收、市占率和净利润的中位数2. 对2030年市场集中度的判断3. 参考欧美领先货代的平均盈利水平,以6%作为估算的目标利润率水平但这也势必是一个长线投资。我们不建议相关的投资机构怀着过往投互联网公司的想法来投国际货代公司,期望在3到5年内即可退出并产生高回报。晓标的: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更值得投资呢?原色认为:1. 新型货代和传统货代都有机会进入领先梯队,而传统货代的潜在投资空间更大,毕竟现在传统货代企业的估值普遍不高。2. 业务规模基础和企业家愿景是投资传统货代的必备条件,而已经走过团队新老融合的传统货代是个重要加分项。毕竟这是一条历时近十年,需要持续的创新、业务洞察方有机会形成新的业务模式并不断升级优化的竞争之路。而此时此刻,我们近90%的国际货代公司的企业人数在50人左右;要最终打造长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货代企业,其领导人没有真正的愿景和魄力是很难完成的。这个过程也必须有年轻管理者强大的推动力,国际货代的创新需要新鲜的血液,需要以数字化的方式将业务模式与业务场景细节呈现,焕发出新的活力。数字化、科技就像是空气,我们的业务就像是人,离开了空气,人无法生存。

0 Comments

跨境电商站“风口” 货代如何“接招”?

跨境电商时代已不期而至,并占领了对外贸易的“风口”。为应对这一贸易形式的转变,近年来,众多货代公司纷纷开始自建跨境电商物流体系。但从过去数年的实践来看,仍旧存在诸多难以破解的困局。事实上,跨境物流的各个环节,要求都不尽相同,存在各自的特殊性。例如,商品从生产端到海外消费者终端,物流模式的选择并非是静态和单一的,因为这取决于商品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卖家的体量以及销售渠道选择等多重因素。很多跨境电商卖家随着体量增长,还可能会经历不同物流模式的筛选和组合,最终沉淀出一套适合自身,相对而言比较高效而稳定的试货、铺货及补货方式。此外,跨境电商对物流服务商“端到端”物流资源的整合能力、数字化生态能力、成本管控能力和操作运营效率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内端-揽收环节:以多元化组合方式提升用户体验订单碎片化是跨境电商的重要特征之一。即便是使用海外仓的大体量卖家,在批量备货外,也有定期补货的需求。更不用说选择以“小包专线”为主要物流方式的卖家。从整箱、拼箱、空运、快递、到跨境小包,越是小批量和高频率出货的方式,对于国内揽收干线的需求就越大。虽然在此方面,国内快递或快运企业已经拥有了非常成熟的网络体系。但对于跨境电商物流而言,则需要结合业务特征,合理运用空运、快运,甚至是大件快递等网络组合进行揽收,如此,才可最大程度提高运输时效,从而较大幅度提升用户体验。在仓建方面,同样也可以有多元化的组合方式。综合对时效和成本的考量,设置不同类型的站点就是可以尝试的路径,比如设置前置仓、中转仓、集货仓或分拣仓等。此外,选择直营投入还是加盟合作,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因为相较于国内电商,跨境电商行业如今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其中就包括进一步提升物流时效,以及满足海外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从而使其获得更为满意和极致的购物体验。跨国段-干线环节:提升物流轨迹披露的及时性至关重要在此环节,平台对物流服务商在干线段的要求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普货的价格,生鲜的时效”。在此阶段,对于时效的要求,将不再是按“天”计算,而是上升到“小时”级。出库时间、交航时间、打板时间、起飞时间、落地时间,提货时间……每个物流节点都需要更精准的管控。在海运环节,那些“快捷、准时”的快船线路自然会成为深受跨境电商卖家钟情的物流产品。这一环节,也对系统在物流轨迹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可以实现与航空公司和班轮公司物流轨迹的EDI精准对接,效率就将会得到极大提升。进出口-关务环节:对查验率和操作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在当下的贸易环境下,如若“关税摩擦”进一步升级,对于贸易商而言,影响之大将不言而喻。而在海关环节,受到的影响的或许不仅仅是税率,还有查验率和操作效率。显而易见,清关时效直接影响着后端环节的衔接。跨境电商专线物流,一个主单下,就可能包含着成千上万的分单数据。如此大体量的数据上传和审批,将会给海关和航司的操作人效带来巨大考验。没有适合的系统对接,简单进行一单一单的操作显然是行不通的。同样道理,从一个海运整箱拼柜里找出被查验的票,或是从几十个航空麻袋里找出被查验的一票货,都离不开较强的仓库操作能力,需要做好流程的设计和优化,并进行有力的系统支持。海外端-海外仓配环节:配套系统的支持是重中之重跨境电商的物流链路是一直通达终端消费者的,这也对“端到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海外端的布局更是如此。因为国际货代行业,包括跨境电商物流企业,绝大多数都将依托于海外资源的整合。在这一阶段,最不缺的是“仓”,同时,最匮乏的也是仓。找仓库本身并没有太大难度,因为海外各种类型的仓库数目和种类繁多。然而,想要找到合适的仓库却并非易事。因为跨境电商和传统贸易客户,对仓库的操作需求存在较大区别。传统贸易多数是托盘级或整箱级的大体量订单,出入库频次低,操作相对简单,而当地B2C订单则相对复杂,在入库方式、存储办法、抓码套路和计费方式等环节,都需要进行完全不同的设计。所以,在此环节,想要较大幅度优化成本和提升效率,就会对仓储部分提出更高要求。到底何种操作流程可以实现最高效率,玩转“人工时”;何种存储方式,可以压缩空间,玩转“容积率”;何种配送方案,可以集约订单,玩转“规模量”等,都是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这些,不仅仅需要产品的设计,更需要配套的系统支持,因此,系统才是这一阶段海外仓的重中之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仓配一体化”的问题。对此,业界有两种声音:一是仓库操作费基本持平甚至亏损,更多的盈利点应产生在配送端;另一种声音是在末端配送网络环节中,不可能仅凭一个好账号来破解一切盈亏烦恼。到底孰真孰假,孰是孰非,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笔者还是认为,根据操作办法和渠道资源,找寻适合的客户;针对货量,寻找匹配的操作办法和渠道资源,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综上所述,传统贸易的B2B形态孕育了货代业,而与日俱增的跨境电商则在B2B业务的基础上,叠加了海外端的B2C业务,也因此带动了一批电商物流的崛起。如果说跨境链路分为“干、关、仓、配”的话,那么传统货代业则更擅长“干、关、仓(B2B)”,电商物流业擅长“关、仓(B2C)、配”。到底谁更有利?笔者的答案是“都有利,都不利。想跨界,做对方”。航运业始终处于全球贸易市场的前沿,遵循着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规则。无论是作为集成物流服务商,还是基层产品供应商,航运业的各环节都在潜移默化受到影响,逐渐调整和适应着国际贸易形式的改变。跨境电商物流已经度过了增量市场野蛮生长的时期,逐渐走向有序而良性发展的阶段,但从眼下看来,仍有不小的市场空间。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对货代企业的建议是:庞而不杂,繁而不乱,顺势而为,伺机而动。(本文已刊登于中国航务周刊2019年第49期)

0 Comments

2030策略 | 如何在进攻中转移阵地

未来10年,民营企业更加需要关注宏观经济趋势对自身商业模式产生的影响。 基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中长期判断和策略,我们建议尚未建立产业链控制力的企业,在短期内完成市场端的收官之战,同时向产业链上游进行转移。 收官之战表面上显示为一种全面进攻,但战略资源开始后撤。 策略1:进攻的同时,收缩活动范围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是持续的增长,而增长的方式有多种多样。 基于“新常态”的判断,首先要调整进攻的策略。比如,导入以加盟为代表的多种模式创新,包括加盟、特许经营、合伙、承包等各种激发前端动力的合作模式。扩大战场的同时,降低进攻的资源消耗。 企业通过引入拥有补充资源(门店位置、投资、客户、低成本运营能力)的加盟商,将一部分前端的成本降低。同时,通过这种模式扩张的过程中,形成更广更深的市场覆盖。 从外部看到的是更大的销售力量,是一种进攻。 但公司本身是从前端逐步撤退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公司还采用的直营转加盟(合伙、承包)过程中不仅降低成本,还可以收回前期大量的固定投入。 主要采用直营(自营)销售模式的公司,过去积累了很强的销售管理能力。但是随着市场成本、前端运营成本以及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自营销售模式的扩张基本上到了天花板。在进入新市场时,可能还需要通过直营旗舰店等方式建立品牌和营销活动,更多的销售组织需要以加盟为代表的多种模式。 在导入加盟模式的时候,当然绝不是“甩手”。加盟商拥有的是资源和动力,但能力和遵循企业规范上不足。企业在逐步后退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对加盟商赋能的能力,同时新建对加盟商全生命管理的新能力。(原色咨询FLM: Franchise Lifecycle Management)  策略2:通过数字化穿透管理导入加盟模式,很多企业会担心服务水平和品质下降的风险。如果只是简单的甩包袱加盟,一定会导致各类问题频发。除了前文所述,需要导入加盟商全生命周期管理,由于现在技术的成熟和商品化成本降低,大量数字化工具可以帮助品牌企业穿透加盟商的管理层级直接触达消费者和门店。 O2O推动的各类技术,实现会员的线上线下打通,确保会员由企业统一运营。解决了过去品牌企业无法触达真正消费者的问题。物联网相关的技术帮助企业穿透到门店的精细化管理。无论是智能摄像头、智能感应等技术用于对客流、商品以及店员行为的管理都有了很多解决方案。 只要实现了对会员的全渠道触达和门店的数字化管理。企业在战略资源上的后撤就不会导致客户服务水平的下降,如果能够更多利用好加盟商的“动力”,在客户服务满意度上更应该得到提升才是对的。 IBM曾经提出的FOD(Front office digitization)理念,现在正在被各类品牌零售企业实现。门店从选址、现场运营到后台管理基本上都已经在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覆盖范围内。帮助品牌零售企业实现“穿透”管理。 策略3:收缩时,专注产品和运营效率企业在收缩活动范围的同时,一方面需要支持更大的战场同时需要服务好新的客户(加盟商)。将公司的战略资源(人才、技术、资金等)集中到产品和运营效率的提升上,而将市场创新和服务创新交给合作生态。 优秀的企业开始注重真正的产品设计和运营。从只关注营销创新到关注真正的产品创新,需要的还不仅仅是战略资源倾斜而且需要组织文化等多方面的配合。毕竟,营销创新见效快,而产品创新更艰难。  运营效率是新的战略能力。比如食品零售企业,在门店加盟增加拓店(也包括线上)的同时,更加集中进行商品计划和整个采购供应链的整合。无论是与批发商、工厂、原产地乃至配套的其他服务商形成更深度的联盟关系是需要长期建设的过程。 而且随着前端生态化,要做到产销协同的难度增加,更需要在供应链运营以及原产地采买等方面建立更强的优势。 产品和运营创新在各子行业差异较大,我们就不展开了。 策略4:收缩时,转移战略控制点企业在向上游迁移的过程中,战略控制点一定会发生变化。比如,以前直营的公司,大量的门店是自己的战略控制。如果战略后撤,需要在线上建立自己更强大的会员运营保持在前端的战略控制能力。 原来采买为主的模式,可能需要在产品研发抑或是原产地上建立新的战略控制。 更大的概率甚至走向了主价值链之外的领域。比如,食品零售企业往上游迁移的过程中,配套的加工技术、微生物技术和特殊产地成为了新的控制点。有些上游企业是具有很强垄断优势的,比如货代行业的上游是船公司。所以货代行业在向上游迁移的时候,将周边的报关、保税仓、IT、金融等作为了可选的新战略控制。 对于企业而言,最难的不是发现新的战略控制点,而是放弃现在的战略要地。 总结宏观经济趋势的确定性是很明显的,我们建议发展不错的民企:顺应趋势主动调整业务模式,将战略资源和核心控制点向上游转移,为下一轮发展打下基础。

0 Comments

中国也将出现“货代杀手”?

从去年11月开始,德国货代巨头Rhenus就开启了“买买买”模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接连并购了7家货代企业,令业界瞩目,也被坊间称为“货代杀手”。类似的还有丹麦货代巨头DSV。自其成立以来,每一次业务规模的壮大,并购都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尤其是今年并购了老牌货代企业泛亚班拿(Panalpina)后,新公司DSV Panalpina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海运货代。再将视线转回国内。当下,中国航运市场也正发生着巨大变革,货代业也因此面临冲击。那么,中国是否也会出现“货代杀手”呢?原色咨询合伙人丁伟强受邀接受了《中国航务周刊》的采访,对此进行解读。《中国航务周刊》:当下,中国货代业的内外部环境均有所改变,一些中小型货代企业经营困难,您认为,中国货代企业是否会采取并购整合或抱团取暖的方式,应对困境呢?丁伟强:会的,而且中国很可能将迎来一轮大规模货代整合潮。其实,中国货代企业间的并购案例并不鲜见,只是由于并购规模较小,加之出于诸多因素考量,多数并购事件对外秘而不宣,因此并未在业内激起浪花。不过,随着航运市场的变化,加之货代企业本身的发展需求,一波声势浩大的货代并购潮,或许即将到来。在这一过程中,将有可能出现所谓的“货代杀手”。在我看来,能够称作“货代杀手”的企业,在其营收增量中,并购所带来的贡献应占据重要比例。此外,在企业成长及壮大的过程中,存在数次规模较大的并购。《中国航务周刊》:您的这一判断是基于哪些因素?丁伟强: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得出的判断,包括外贸格局的变化、航运企业间的整合以及货代业自身面临的困境。确实,当前货代业的外部环境以及上下游环节,都出现了重大变化,特别是贸易环境和航运市场的改变,都为货代业的大规模并购埋下了伏笔。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进出口贸易量激增。与外贸进出口业务相关的航运及相关产业,也步入了快速发展通道。那时,在航运业尤其是外贸运输领域,赚钱是较为容易的一件事,甚至造船及开辟新航线的速度,都跟不上进出口货量的增长速度。这也使包括货代在内的进出口各环节,能以较为简单的方式赚取利润。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外贸增速的减缓,航运业也出现了运力过剩、供大于求的局面。航运企业率先迈出了整合的步伐,不少中小型企业被并购。规模庞大的船公司和航运联盟,已不再看重“一票”“一柜”货物,这使得中小微货代生存艰难。而与船公司联系密切、货源充足的大型货代企业,则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可以说,供需格局的变化,催生了航运企业间的整合,又倒逼货代企业形成规模,以提升话语权。这为货代企业的大规模并购,提供了动力与土壤。此外,货代企业自身艰难的经营状况,也加速了并购进程。无序竞争、成本高企、人力匮乏、互联网新模式冲击等因素,都使货代业发展趋缓,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这些都是货代企业当下的困局。实际上,不少创立于上个世纪的货代企业,已陷入青黄不接的境地,企业创始人接近退休年龄。且货代业的资产多为隐形的人脉资源,难以被继承。内外因素叠加,或许将引发货代业的大规模并购潮。《中国航务周刊》:在您看来,有并购计划的货代企业,都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丁伟强:当前,有意进行并购的货代企业,资产规模都在数十亿元以上。其中,百亿元规模的货代企业表现最为活跃,他们青睐的并购标的,资产规模也在数亿元量级以上。最近一年,我们接到的咨询需求中,并购相关事宜的比例正不断上升。而从并购方向看,主要包括全港口、全产品、跨界并购三种。全港口并购就是依托货代企业现有的港口资源,进行上下游扩张。比如“大本营”在单一港口的大型货代企业,就会寻求并购位于其他港口的货代资源,这样就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港口的服务。同时,船公司本身的经营和运营模式一体化,也给全港口货代企业提供了更大的驱动力。全产品扩张主要是指,货代企业将其代理的货物种类无限延展,实现涵盖海运、空运、铁路,从普货到特种货物(如危险品、食品)的全覆盖。打通全港口或全产品,都处于同一并购维度,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大规模的货源,争取更低廉的运价,以及更好的舱位保障。本质上看,能够直接发货的出发港及目的港资源,种类繁多的货物类型,能帮助货代最大限度地占有船期资源。而跨界并购,则是打通整个服务链条。从经营理念上看,这是对传统货代的一次全面重塑及革新。这种并购方式属于市场导向思维,围绕客户提供服务。比如将业务进一步拓展到仓储、拖车、报关等领域,提供双向增值服务,最后发展到具备为客户提供“门到门”全方位服务的能力。我认为,在全球货代Top50排行榜中的中国企业,将最有可能成为本土第一批“货代杀手”。中国航务周刊:大型货代企业并购在中国尚不频繁,您认为,哪些问题是并购方最应关注的呢?丁伟强:并购方最应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对自身及并购标的进行精准估值,二是如何判断并购标的与自身业务是否匹配。关于合理估值,从本质上看,中国大多数货代企业所拥有的资产都是隐形的人脉关系,很难将此类资产转化成资金,客观量化。因此,并购容易在和自身有业务来往,相互较为熟悉的合作伙伴中诞生。并购方的另一大困惑在于,如何寻找合适的并购标的。我建议,可以在前述的全港口、全产品、跨界并购三个维度上进行拼图。以投资人的视角,分析标的企业是否能够增强自身产品及全链条服务能力,全面衡量并购对象本身的业务模式、团队资源、管理方式等,能否与自身协同,产生价值。《中国航务周刊》:能否分享一些您认为成功的并购案例?丁伟强: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以德迅2018年并购老牌物流公司Panatlantic Logistics S.A.为例,这笔交易建立在德迅2017年在易腐物流领域另外两笔并购的基础上。而易腐品业务正是德迅的强项,此类并购进一步提升了其在这一领域的经营能力及话语权,产生了相当可观的协同效应。DSV对UTi的并购也是如此。并购前,UTi处于亏损状态,并购后,DSV的净利润从3.1亿美元大幅上涨到6.1亿美元。DSV更是通过多次并购,不断延伸业务覆盖的客户群体,大幅提升业绩。上述案例不难看出,成功的并购都是从企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的。也就是说,企业战略才是并购背后的逻辑。《中国航务周刊》:我们知道,市场中也存在不少失败的并购案例,从中应该吸取哪些教训呢?丁伟强:我认为,并购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并购目的不明确。在失败的案例中,常常有并购方在选择交易对象时,仅受舆论宣传的影响,概略的意识并购可能带来的利益。或者由于看到竞争对手或其他企业实施了并购,就产生了并购冲动。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贸易格局的变化、班轮公司的转型、货代企业本身面临的困境,都要求这一群体进行全面革新。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本土的“货代杀手”势必会应运而生。本文转自中国航务周刊:中国也将出现“货代杀手”?

0 Comments

国际货代并购航道中的“暗礁”

近日,国际货代公司的目光大概都被DSV收购泛亚班拿的案例吸引。最近几年屡屡有国际货代领域的并购案,FedEx收购了澳洲货代公司Manton Air-Sea,达飞宣布收购荷兰CEVA Logistics 25%的股权,罗宾逊物流(C.H.Robinson)宣布收购西班牙货代企业The Space Cargo等等。随着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的变化,货代的整合和洗牌的过程无疑将越演越烈。抛开国家政治环境、法律制约、竞价对手搅局、被收购企业财务风险等兼并收购中常见的问题,货代行业并购的本身,无论是投前还是投后,都存在一些值得防范的暗礁。收购目的不明:近几年货代市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为货代公司最主要的资源,船公司的市场也在逐渐进入寡头市场,话语权在变强。同时随着Flexport这类平台的出现,使得传统货代的价值链中的控制力在下降。并购确实是货代企业抱团取暖、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而这个市场终将剩者为王。思考并购的目的应该是最为核心的问题。而企业战略才是并购背后的逻辑。在一些海外的并购案中,我们能看到比较清晰的思路。2018年,德迅并购厄瓜多尔的一家物流公司Panatlantic Logistics S.A.。这笔交易建立在其于2017年在易腐物流领域进行的另外两笔收购的基础之上(Trillvane Ltd.和Commodity Forwarders Inc.)。这是因为易腐品被德迅认为是其强劲的业务增长通道,所以这几笔收购都是在这个领域的不断补强。失败的并购案中,其并购的目的可谓五花八门,常常有并购方在选择交易对手时仅是受舆论宣传的影响,概略的意识并购可能带来的利益,或是因为看到竞争对手或其他企业实施了并购,就非理性地产生了进行并购的盲目冲动。因此,并购方应该从企业发展的总目标出发,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需要做出决定。即并购核心的目的可为对现有商业模式的补充和转变、进行全球性区域扩张、实现业务协同、并购技术资产等。有效沟通不足:并购既然涉及多方面的利益,那么便需要进行多方面有效的沟通,以获取其对并购的支持并且可以收到意见反馈进行方案的优化。政府、企业决策者、企业管理者、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均是必要沟通对象,沟通不足会产生杂音和过度猜疑。然而,在实践中,因为沟通不足而使并购双方停滞不前甚至以失败告终的案例也是数不胜数。这种遭遇在中国企业收购国外公司的案例并不少见。以庞大并购萨博为例,在整个并购过程中,庞大缺乏对收购案拥有否决权的通用汽车公司的沟通,也并未及时与瑞典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致使在并购中处于被动地位,最终以失败告终。并购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来磨合,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并购方需要与各方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协商才能保证并购的成功。另一个案例是海尔收购美国美泰的时候,由于海尔拒绝了美泰所在州地方媒体的采访,从而给当地民众传递了一个负面的信号。此举引起美泰当地工人的不满。工会在跨国收购中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失去了工会的支持,海尔的竞购自然举步维艰,最后成为收购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企业文化差异:企业并购必然意味着多种文化的融合,如何妥善处理两种企业文化在管理和业务层面的关系,避免冲突、取长补短,保持目标公司队伍的稳定性是一个重点课题。然而不得不说我国的企业文化相较西方要更为“多样”,国企、外企、民企、传统公司、互联网公司等等形式的企业,组织文化迥异。而收购者又往往不自觉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来看待被收购企业的团队文化,这其实是很危险的姿态。当年携程与去哪儿网合并,目的在于将去哪儿的用户导入携程,拓展携程在机票、酒店等业务的市场空间。然而第二年初,去哪儿网一批高管相继离职。因此,并购方案的设计不是仅是简单的股权交换,也要考虑到文化交换的方式和节奏。太过强势,甚至洗牌,往往会导致被收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削弱,甚至消亡。运营协同失效:并购的收益之一是产生协同效应,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优化资源投入。以DSV收购泛亚班拿为例,到2022年,预计因业务协同带来的成本节约为22亿丹麦克朗。来源:DSV官网报告而DSV之前收购UTi Worldwide的时候,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整合,利润率从-1.5%提高到6%。这种协同是基于并购后在组织、流程、信息系统上的整合。但是不是所有的整合都是有效的,例如面向客户的流程(定价、操作、客服等),如果被并购企业的流程被盲目调整,很可能导致客户因为体验差而流失。要知道同行客户和直客对于价格与服务质量的敏感度有很大差异。反过来,被收购方为了稳住当地市场,保持以往的流程,也会并购交易后应有的协同效应未能体现,最终仍是两个团队,没能使各项资源真正有机结合。这里尺度的把握要建立在对市场、客户、供应商、员工等内外部因素的充分分析和判断。如果一定要有个标准,那就是任何所谓的协同最终都应该是以创造客户为核心。IT整合复杂:数字化是未来货代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货代公司这些年对数字化的重视程度和投资不断加大。然而货代公司的核心业务操作系统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业自行开发的,对并购后的整合带来相当大的难度。这需要有很强的信息规划和推动能力。技术架构整合涉及的方面更多,数据存储、架构设计、接口服务、前端展示等都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被并购企业也很可能正在进行一些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改造。DSV收购泛亚班拿的案例中也提到了泛亚班拿近年来致力于发展数字化,但致使公司财务状况紧张。DHL之前在ERP的道路上也刚经历不得不改变核心系统的遭遇。这说明货代公司的数字化道路并不好走。市场上主流的ERP软件在货代行业的积累也不如在其在制造业那么丰富。目前一些SAAS化的专业货代软件通过成型的模块实施和推进,也许可以带来一条捷径,但这依然是一件复杂而冗长的事情。一般来说,并购后的技术整合都需要花上几年时间。上述的风险是兼并案例投前投后经常遇到的问题。货代公司整合的趋势不可避免,只要做好充分准备就已经领先一步了!(本文已刊登于中国航务周刊2019年第43期)

0 Comments

线上水果行业的五大趋势

引言:“生鲜作为食品行业的一个重要细分领域,由于其保质期短、消费频率高、标准化程度低等特点,一直是各类电商服务创新模式的重要战场。原色咨询食品行业分析团队从生鲜中的水果切入,观察分析从消费者、商品和渠道等维度的创新模式。在生鲜行业,线上的渗透率仅3.4%但增速保持在40%以上,其中生鲜水果2019年的渗透率接近20%,市场竞争进入到集中阶段。”短保、高损耗的水果鲜果零售一直是块“硬骨头”:产地采摘的鲜果进行简单的清洗、筛选、分拣、包装等初级加工后,即可提供给末端消费者。传统模式下通过原产地到销售地之间多层批发销售,最终到达零售摊位或商超销售。由于上游行业的高度分散与不标准化、过程的供应链效率低,使得鲜果的平均流通损耗率在20%-35%之间。水果的高频消费特征使其成为生鲜电商的核心品类与流量入口,本文将通过分析对比生鲜电商渠道的关键控制点与发展趋势,识别水果与其销售渠道将会有怎样的趋势。 模式分类近几年随着人均收入的提升,末端消费者对于消费的品质有了更强的需求。通过进出口、新兴农业技术与冷链运输的保险基数,行业已经逐步弱化了水果受到的时令、地域限制,而消费者也开始在口味因素之外对水果消费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便于对比各个渠道模式的区别,可以先粗略的将水果流通链路分为“前置仓+末端履约”和“批量直采”两大类别:① 前置仓+末端履约:主要有三种模式,线下渠道玩家的线上化、垂直生鲜电商、信息平台+物流。线上渠道的水果零售玩家,这三种模式的搭建初期无论获客/流量成本还是运营的固定成本成本(门店/前置仓库的人员、租金投入)都很高,然而一旦客源积累稳定后,运营成本在营销方面上会急速下降。② 批量直采:主要是综合电商的生鲜频道与社群团购两种模式。两种模式均通过订单的聚合来减少整个流通链路的中间环节,从而降低损耗、压缩成本。X:自有资源/较深度合作   O:弱合作,缺乏有效管理手段   趋势1.线下渠道线上化:水果精品化,新玩家机会不大传统水果零售是通过多层批发到终端店铺或商超销售的,如百果园、永辉超市、盒马生鲜等。对市场比较敏感的商家已逐步布局线上的渠道的拓展,将线下门店作为其前置仓,辅以末端配送网络与线上订单体系。然而由于线下门店的选址多为消费者密集的地段,相较于纯仓配模式,天然会产生更高昂的固定成本压力,因此,该类玩家会倾向于销售高毛利的产品,这意味着水果整体都有更高品质的要求,慢慢走上“精品化”的道路。品类层面,这类玩家会在生产端有更高标准的诉求,通过水果分级来实现相对的标准化,上游的采购有更严苛的筛选标准;供应链效率方面,基于线下网络的物流网络积累,主要关注构建“店铺端→消费端”的配送能力。这种模式不仅需要前期线下网络的积累、重资本的投入,还需要较高的销售体量来保障对上游的水果品质的话语权,竞争壁垒较高,未来不会出现许多新玩家。而现有玩家也会趋于平稳逐步聚合,未来的竞争点在于其“精品水果”的标杆打造能力。 趋势2.垂直生鲜电商:做深用户体验及品类扩张垂直生鲜电商是相对新兴的细分电商赛道。以每日优鲜为首,主打水果/生鲜品类,关注用户的购买体验,通过前置仓的覆盖,加快配送的时效与品类的覆盖。不同于第一类玩家,这种模式缺少了线下渠道的辅助,必须通过其客群运营、购买体验(时效与产品品质)等方面来增强客户粘性。因此每日优鲜先后推出过资深买手选品、会员制度、分享优惠策略等途径来增强用户对平台的依赖。在一线城市的这种高密度高节奏的市场里,客户更加挑剔。快速、便捷、高品质的线上购物体验是用户的首要关注点。而在三四线城市,前置仓配送的服务并不能与附近商超配送拉开明显的差距,行业的玩家洗牌已经开始,未来会进一步聚合,深耕高人口密度的区域、品类多样化+精品化是其未来发展趋势。核心城市的供应链网络的稳定是核心竞争力,而对水果的质量,包装也需要高于线下零售的平均水平,对包装、品类均会进一步高要求。紧跟行业标杆、借助行业的标准去做执行与更严格的上游采购,主打中高端的水果,加上电商的运营逻辑来提升客户粘性。趋势3.信息平台+物流:电商化还有段路要走由于传统生鲜零售小店也逐步意识到线上订单的重要性,部分中小型商家会通过第三方即时配平台,如饿了么、美团,完成线上订单的引入。另一方面,如顺丰,中国邮政等等,也逐步具备了水果、农产品的销售功能,虽然电商的运营能力依旧青涩,但基础的上架产品介绍、信息沟通、订单管理功能也完全具备。区别于电商的水果店铺,无论是末端配送还是端到端配送的企业,主要业务重心是对供应链效率负责,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订单与配送能力,在流量引入、订单整合、上下游的供应链对接等方面管理能力依旧薄弱。物流配送方面集中度都较高,暂无进一步聚合的趋势,然而物流的品牌效应在零售端并无优势,因而未来关键的竞争点在于电商属性的打造,无论是社群运营、爆品带货、品牌信任度的打造,订单流量引入的能力才是最终致胜的关键。由于这批“转型”玩家仍在探索中,未来依然有一定聚合的趋势。 趋势4.综合电商的生鲜频道:更强的产品品牌电商规模增速、网购渗透率已经趋于稳定,各大电商平台在品类拓展上绞尽脑汁谋求增长。水果生鲜作为高增长的品类也必然在布局之中。如,天猫超市、京东超市新增的生鲜频道,拼多多开拓的多多果园等。综合电商平台的先天优势是流量入口稳定,已经积累了较高的用户信赖度与习惯认知,B2C平台的打造也早已完善。但是,由于综合电商平台更多的是充当“传声筒”的角色,对货源、供应链上不具备强管控的能力。即使是自营的生鲜频道,也是由第三方商家入驻的模式搭建的。而商家的服务、产品品质主要是由消费者的反馈、评论、投诉来驱动提升。综上,基于综合电商平台的商家盈利是通过流量实现订单,且电商平台的用户壁垒相对弱,未来势必通过打造具有更强的标签化、品牌化的产品,在爆品单品或店铺的品牌依赖度来提升单品流量,从而增强用户的粘性。 趋势5.社群团购模式:专业能力及品类采买亟待提升“社群团购模式”是近两年兴起的新型模式,平均3-4天完成订单,区域集中性很强。前文说到,三四线城市对于”前置仓配送”的服务提升感知较弱,但是对水果的性价比追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地理的聚合,由高信赖度的“团长”完成订单的聚合,向生产方/批发商低价购入后再完成末端的配送/分发,减少了中间多次批发产生的损耗,压缩了中间的利润加成。将末端仓储成本压力转嫁到了“团长”身上,终端消费者则享受到便宜、优质的水果。然而由于模式发展初期,现在各地均有跃跃欲试的玩家,未来势必会有聚合的趋势,而胜利的关键在于:一、下沉的专业管理能力,社群团购模式由于十分贴近消费者,且该模式高度本地化,所以对“团长”角色的管理能力要求十分全面:包含分发前的仓储与货源管理、客户的社群管理、订单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能力;二、区域化采购的品类拓展能力,不局限于当下区域的品类限制,丰富客户的选择,提高客户留存率。 综上,各类玩家的趋势预判如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