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
关海生(Winson Guan)
原色咨询首席顾问
聚焦流通行业战略咨询
叶露瑶(Leah Ye)
原色咨询资深顾问
聚焦流通行业战略咨询
何宜霏( Effie He)
原色咨询分析师
聚焦流通行业战略咨询
区别于工业消费品,农产品具有极其明显的鲜活性的特点。因此在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产品本身的质量,农产品行业冷链建设是重中之重。农产品细分种类极多,包括水果、蔬菜、水产品、肉类等。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对冷链运输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各有差异。本文从果蔬农产品细分行业出发,浅析当前国内农产品冷链物流。
果蔬产品流通现状
据农业部统计,在2016年,我国水果产量达到28351万吨,蔬菜产量达到80005万吨,均居世界第一。然而其中超过15%的果蔬类食品在流通的环节中腐损,损耗价值超过500亿元,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一般来说,果蔬产品对保存温度的要求是0-5°C。因为产品附加值、行业利润较低,目前国内针对果蔬产品的运送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车辆,而非专业冷链物流企业,造成了管理困难,流通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的问题。同时,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主要以批发市场为核心,流通环节层级较多,导致果蔬产品在流入、流出批发市场时经常出现常温运输、拆零散卖的现象,从而导致冷链“断链”。
果蔬产品作为高频消费品和生活刚需,市场需求十分强劲。因此,只有通过进一步优化果蔬行业冷链物流建设,才能使产业链供需两端高效匹配,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量与质的共同要求。
果蔬行业冷链物流痛点
一直以来,高额成本投入被认为是影响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初期投入和后续运营都高于常温物流。以贮藏环节为例:普通仓库造价为400元/平方米,冷库由于需要配置保温系统,所以造价高于2000元/平方米,建立一座中型冷库成本至少为2000万元。同时冷库后续运营耗电量巨大,1平方米月耗电量至少20元。
近些年,随着生鲜电商的快速崛起,各电商巨头纷纷介入冷链行业,资本投入大幅增加,各类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也随之蓬勃发展。然而直到今天,我国冷链行业依然存在盈利困难,运营质量不及格等问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究其根本,除了高额的成本投入外,冷链物流还存在以下痛点:
1. 行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低
根据中物联冷链委的报告,2016年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营业总收入为225亿元,同比增长29.3%。与高增率的营收相反,百强企业的市场份额却一直没有明显扩大,依旧仅占据整个冷链市场份额的10%左右,行业巨头至今尚未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一个行业事实: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冷链企业都是区域性的,全国冷链物流市场并没有打通。冷链企业运营分散、混乱的现状不但使得行业无法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拖累整体盈利水平,也使得其失去了获得外资巨头的青睐来减轻高额成本投入压力的机会。
2. “第一公里”被忽视,导致冷链“断链”
据统计,2015年我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以运输型和综合型为主,占比分别为43%和26%,超过70%,主要提供运输和城市配送业务。而能为果蔬产品提供预冷和加工处理的仓储型和供应链型物流企业占比则低于20%。可见,当前国内对果蔬行业供应链“第一公里”质量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在冷库建设方面,根据中冷联盟2016年的数据统计,目前国内华东区域的冷库保有量最大,合计达900万吨,占比超过45%,而我国果蔬主要产地的内陆各省市冷库容量却相对偏低。我国冷库主要分为产地型、生产型、配送型、仓储型、市场型和社区型这六大类型。目前我国不同类型冷库的占比情况如下图,可以看出,作为果蔬产品预冷、加工的主要地点,产地型冷库占比仅有8%。
同时,目前我国果蔬产品生产环节的主体仍是以散农居多,这些散农大多与邻近的乡镇农产品合作社合作将产品流入市场。一般来说,乡镇农产品合作社主要是通过规模化来帮助散农提高在供应链后端的议价能力,并不具备专业的产品预冷、商品化处理能力。这一现状导致果蔬产品采摘后基本都是以初始状态上市,预冷和商品化处理几乎没有,导致冷链在源头的“断链”,加大了产品损耗成本。
3. 果蔬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不足
果蔬产品冷链物流成本高昂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基础建设的巨额固定投入,对于各个作业环节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也很高,任何的操作管理不当都会增加产品损耗,进一步加大物流成本。归根结底,是整个果蔬产品供应链信息化建设的不足,缺乏端到端管控。例如许多冷库缺乏温控监测,为了节约成本,并没有按照不同产品存放要求进行温度段的区,而是一个冷库里放十几种产品,严重影响产品存储质量。同时,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化沟通的不足也会带来货物信息传递不畅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设备资源浪费和产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不断蚕食着供应链上各方利润。
果蔬行业冷链物流困境破局讨论
基于上述果蔬行业冷链物流痛点分析,需要明确的是为了满足果蔬产品必要的流通条件,保证质量,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是必不可少的。那么针对其他的痛点问题,又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呢?
1. 整合冷链资源,实现规模效益
针对目前冷链行业大多数企业“小、乱、散”、资源不集中的现象,通过整合行业资源,淘汰市场中管理混乱的小型企业,从供应链生产端源头开始实施标准化管理,从而解决供应链损耗问题,实现规模效益。参考国外发达国家成熟冷链物流体系和国内生鲜电商发展现状,有以下两种打通供应链思路:
横向打通 —— 以美国冷链市场为例
美国冷链物流市场分工非常明确,各个环节参与者各司其职,有效衔接。在每个环节上,企业通过联合并购,资源高度整合。美国冷链物流企业巨头大多以仓储为主,面向全球市场,其冷库运营商前五强冷库容量占到国家63.4%。这种横向打通模式有助于企业更加专注于发展专业能力、进行专业化投资,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和操作来降低各个环节产品损耗,保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的高效配合,形成规模效益。
纵向打通 —— 依靠国内生鲜电商飞速发展
随着生鲜电商的飞速发展,一些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和电商企业,如京东、顺丰、阿里等,纷纷涉足冷链行业。这些大型物流和电商企业除了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外,往往也具有的“垂直一体化”经营特点,从销售端反向打通供应链各个环节,同时也对供应链“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流通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纵向打通模式的优势是利用电商企业掌握的最新市场信息,对各环节资源进行整合,从优调度,从而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冷链运营、管理成本。
2. 整合生产端资源,提高冷链“第一公里”质量
果蔬产品生产环节操作的标准化、专业化直接决定了冷链“第一公里”质量,其中产品的预冷和质检处理至关重要。预冷处理是有效降低果蔬产品在生产环节损耗的手段之一,而质检处理则能在源头排查出存在食品安全、农药残留等质量问题的产品。
基于我国当前的小农模式,生产环节并不具有完成上述工作的资金和能力。因此,以产地为中心,生产端的资源整合必不可少。通过合并、合作的方式,在生产端成立强有力的组织、企业,建立冷藏库,上游联合生产散户,帮助他们完成预冷、质检和包装等专业性工作,下游则可以直接对接销售端,通过规模化强化自身的议价能力,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从而打造标准化、高质量果蔬产品直销模式,提高供应链整体盈利水平。
3. 加快冷链信息化建设,降低供应链成本
首先,为了解决冷链物流各个作业环节操作不当的现状,降低无效的损耗和管理成本,冷链物流信息化管理是十分必要。需要强调的是,冷链的信息化管理同样也要避免“断链”,而“第一公里”信息化建设直接决定了供应链后端产品的流通质量。当产品还在“田头”时,采用电子标签技术,对产品生产情况进行规范,统一监管,打造供应链质量追溯体系;当产品被采摘后,依靠温度传感技术,保证产品在产地冷库的存储和加工处理符合存储要求;当产品准备流通进入市场时,则可以依靠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等对货物和冷藏车运输情况进行追踪监控,减少流通过程中错误操作导致的无效成本。当然,这些信息技术也同样适用于冷链物流各个环节。
其次,信息化建设也有利于打通供应链上信息流,将产销信息和零散的分销网络联结起来,实现管理一体化和透明化和资源的从优调度。
近些年来,国内电商市场的发展强劲,利润空间也十分可观。然而反观生鲜电商细分市场,尽管潜力巨大,国内目前却鲜有能实现盈利的企业,这与冷链物流的不成熟是密切相关的。想要提高果蔬产品供应链整体盈利水平,做好冷链的“第一公里”或许是供应链降低整体成本、实现最终盈利的突破口。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还有:
国内农产品生产企业的供应链破局探讨